1255再鑄鼎

第505章 大燈塔(1/3)

    1266年,5月4日,東海國,黃島。

    黃海北部彌漫著海霧,一艘仿順風級而造的大貨船正在向北行駛。在它的桅杆上,一個年歲不大的矮水手正努力朝北邊張望著,尋找陸地的蹤跡。

    突然間,他隱約在北邊的海平線上看到了一處光亮,於是趕緊定睛朝那邊看去,果然,並不是錯覺,真的是火光!

    他急忙朝下麵的甲板喊了起來:“看見了,看見了,北邊有火光!”

    甲板上還有幾個水手,或老或,或高或矮,或正在張望附近的海麵,或在打瞌睡,此時聽到他的叫喊,都精神了起來,各自往附近的高處攀去,往北邊遠眺了起來。

    本船的綱首,一個三十多歲的矮精壯漢子,三下五除二爬到了望鬥上,又對水手問道:“哪呢,哪呢,讓我看看。”

    水手往北邊略偏西的方向一指,綱首定睛一看,果然發現了一點光亮。然後,他仔細地從懷中掏出一個檀木長條盒子,從裏麵取出一枚精致的望遠鏡,將它拉伸開來,就拿在眼前朝那邊看去。在鏡筒之中,火光就更清晰了,上方還隱約有一道煙柱,他把鏡頭往西挪了一點,又掃到了一處一點的火光。

    “好嘞!”綱首拍拍水手的肩膀,“咱這就到東海國了,等會兒好好看看,別的地方可沒這般景致!”

    水手應了一聲,然後便繼續往火光的方向看去,不過船行緩慢,海上霧仍不見散,一時半會兒還是隻能看到星點的火光,看不出別的什麽東西。

    綱首收了望遠鏡,往外一翻,便麻利地從桅杆上滑了下去。回到了甲板上之後,幾個商人已經聞聲從艉樓中走了出來,見了綱首,便紛紛問道:“沙兄,可是到了?”

    綱首點頭道:“兩處燈火,一東一西,西東大,正是黃島兩處燈塔,我們這便到了。不過即便見療火,抵岸也得一個多時辰,哥兒幾個還是先回去歇息吧。”

    這幾名商人並非旅客,而是這艘船的共同船東。他們的運營模式就是這個時代常見的合股經營“拚船”:海上風浪大,船越大越安全,但是大船好造,能裝滿一整艘船的貨物卻不好置辦,所以相識的海商經常合股買來大船,請精通航海者牽頭作綱首掌船,其餘人各自分得一部分艙位裝入貨物,共同出海經商。

    這些商人是淮南西路安慶府人士,原先各自經商,家裏素有交情。其中一個姓沙名正誼的,前幾年去了東海國做生意,收獲頗豐,回家鄉後與幾位好友一,他們都頗為意動,最後就決定共同出資造船,請沙正誼為綱首,其餘人也搭船一起來東海國探探行市,於是便有了這次行程。

    這船采用近些年南北糅合的新式設計,身長、肚大、平甲板、低艉樓,有首斜桅和三根桅杆,艏斜桅掛三角帆,艏桅掛大麵積的軟帆,後兩桅仍然用了便於操控的硬帆,不過帆麵改良成了類似廣船的扇形,效率更高。這種船型取得了載貨量、航速和操縱性的平衡,適航性又好,在運輸方麵有明顯的優勢,在南宋各地造船廠迅速傳播開來,在大型船隻領域幾乎有一統下的趨勢,私下裏又被各家船匠稱作“東船”。

    就這艘船而言,它是在建康府(南京)建造的,通過了崇明船級社的認證,船長超過十丈,可載重四千二百石(300t)或二百一十箱(“箱”是東海標準組推出的一種丈量船舶內部空間容積的單位,類似於“總噸”,3立方米為一箱,以當前的標準,可載客一人或裝入二十石糧食),足足用了五千貫才建成,但也確實值這個價。

    沙正誼有了大船,航海更安全,作為綱首分到的運貨量也比以前更多;而其他人省去了自己開船和雇工的麻煩,還有熟人可以引路,相當於不費太大力氣就做成了生意,可謂多贏。

    這沙綱首也是有本事的,當初在膠州聽了幾次講座,又把東海商社發賣的航海手冊讀過幾遍,買了一套航海儀器,便敢出了長江就走外海直奔東海國了。這麽盲走,到達時居然沒偏航多少,真是膽大又運氣好。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