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5再鑄鼎

第444章 另一個世界:異域貿易(1/3)

    1263年,11月27日,大雪30日,羅衛港。

    狄柳蔭雇了王叻作為向導,在城裏隨意逛了一會兒,找到一處不甚起眼的印度店鋪,走了進去。

    這家店鋪以石為基,墊高了厚厚一層,上麵又用木頭搭了個兩層矮樓,牆外裝飾了一些印度風格的繪畫和木雕,門口展示著一些香料、印度工藝品還有刀劍之類的東西,看起來像是個雜貨鋪。但是門口還豎著一根木杆,上掛一麵寫著“敞收唐貨”的布幡,與店鋪風格格格不入,看上去應該是請唐人寫的。

    店老板是一個留著大胡子、纏著綢布的印度中年男子。剛才他站在門口,一見狄柳蔭等人過來,就熱情地招呼道“幸會~幸會~”,弄得狄柳蔭還以為他會漢語,就跟著走了進去。沒想到原來他就隻會幾個簡單的漢語詞,別的一竅不通。

    但果然本地人是自有貿易方法的,狄柳蔭在王叻的指引下,進了屋內與老板在一張方桌前對坐了下來,然後老板取來一個檀木匣子,放在桌子上打了開來。裏麵分了兩個格子,大的那個裏麵滿滿的都是圓形方孔銅錢,另一個格裝了一些圓形實心的銀幣。

    “這是什麽意思?”狄柳蔭轉頭問向王叻。

    王叻答道:“這是當地人用來談價的法子。賣方出示貨物,買方數出些錢來表示出價,那些白的是竺人用的銀錢,在這邊一枚通兌宋錢一千。”

    狄柳蔭大概明白了,看來宋錢在這邊的通行度很高啊。他對老板示意後,從匣子裏取了幾枚錢幣看了起來。銅錢既有近年的淳佑通寶,也有早些年間的紹興通寶;而那枚銀幣製作相當粗糙,形狀扭曲、圖案簡陋、成色也一般,但是重量足有二十多克,比東海聯儲局預備發行的銀元還重了一倍以上。這麽大一塊銀幣,與銅錢的匯率卻隻是1:1000,看來在羅衛即使隻運錢來套購白銀,也是件不錯的買賣啊。

    狄柳蔭心裏有磷,將錢幣放回匣子內,對老板做了個揖,然後喊水兵把自己帶來的一批樣品抬了進來。

    他先從中取出一塊手絹大的中品江南絲綢,放在了桌子上。老板雙手合十回了個禮,然後拿起綢布來看了看,很快做出了判斷,將綢平鋪回桌麵上,從匣子中數出四枚銀幣,又抓幾把銅錢放在了綢布上。

    狄柳蔭看了一下,銅錢差不多有二百枚,那麽這麽算的話,以本地匯率就是4200錢,也就是5.5貫的樣子。如果把銀幣帶回去,那麽賺的會更多些,但是……

    “等等,”狄柳蔭又看向了王叻,“他這是用什麽為單位……我是他出的是幾尺綢布的錢?”

    王叻答道:“本地慣例,如果是絲綢布匹的話,按中土的規矩論匹;貴重的東西論斤兩;大宗的東西比如香料之類的,按本地規矩論‘桶’,一桶差不多是八鬥。其餘的不常見的,就看你拿出來多少是多少。”

    既然如此,這絲綢的利潤也並不高,甚至並沒有比販去本土高多少。狄柳蔭想了想,除了老板故意壓價的因素,這大概是因為印度人自己也能產絲織品,有競爭的情況下價格自然不會太高。那既然如此,絲綢還是留著賣給阿拉伯人吧,於是他擺手把錢放回匣子中,把絲綢撤下,又擺了一件素色的瓷盤上來。

    瓷盤裝飾很少,但勝在薄且大,這樣一件簡單的瓷器在中國的采購價不過百多文,然而在海外卻是硬通貨般的特產。果然,老板一見瓷器,稍微看了一下,便給了一個一枚銀幣多的高價。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