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5再鑄鼎

第408章 東海關稅同盟 下(1/3)

    自由貿易理論確實是正確的,從宏觀上來看,這樣的政策確實最能促使總體利益的最大化。但是,達到這一最優化狀態是需要時間的,在之前會發生什麽事呢?

    具有先發優勢的工業國家在貿易中賺取了更多的利潤,從而能進一步發展工業、降低成本,而農業國的工業則受此壓製,難以自發發展起來,隻能轉而生產低附加值的原材料,差距越拉越大。直到兩類國家的財富有了壤之別,農業國的人力成本有了比較優勢,工業才會向那裏轉移。在這之前,是典型的貧者愈貧,富者愈富。

    在這樣的背景下,德意誌經濟學家(那時德意誌還隻是個地理名詞)弗裏德利希·李斯特提出了“保護貿易理論”。他指出,一個後發國家應當提高工業品的關稅,以保護本土工業的發展。這一理論看似與重商主義一致,但實際上內核已經完全不同了。

    李斯特實際上是認同自由貿易理論的,認為這是達成效率最大化的真正方式,隻是通向最大化的道路相當坎坷,因此應當保護自己的工業進步,加速通往最大化的速度,在工業發展起來之後,就可以撤銷保護讓國內工業走出去自由競爭了。

    在這一理論指導下,一個國家在外部貿易中,應當對弱勢產業進行保護,強勢產業則放任自由競爭;而在內部貿易中,則應當盡可能地促使自由流通和競爭,以讓資源配置最大化地自發優化。這樣的理論更為符合實際,契合後發國家的需要,因此影響力越來越大。在英國之後崛起的國家,幾乎全部奉行這套理論,一直到21世紀也不例外。

    東海關稅同媚關稅製度,就是在這樣的理念指導下製定出來的。其實實話,以東海工業的領先地位,應該奉行自由貿易理論才對,但是受客觀條件限製,一來他們無法強迫別人免除關稅,二來在其他經濟體不計人力成本的封建經濟模式下,他們那點初級工業產出的產品很難有什麽價格優勢,所以還是先把自己保護起來的為好。

    處於這種稅製之下,從事海貿的商人們為了趨利避害,自然會減少手工商品的輸入,轉而更多地輸入東海市場更需要的低關稅物資。當然,由於稅率整體仍然不高,而當前的海貿利潤和運費都偏高,所以也未必完全會如意。

    辛守成今帶來的這些東西,大部分都是在這個原則指導下挑選出來的,其中金屬完全免稅,其他的雖然稅率不算低,但利潤更高,就算扣了稅仍然合算。

    不過,其他人就未必有這種遠見了。

    在談妥了實物稅與貨幣稅的繳付比例之後,辛守成將剩下的事情交給了賬房,自己又下船逛了逛。

    在碼頭不遠處,他偶遇了一夥來自常州的海商,剛打了個招呼簡單介紹了一下,對方就不禁抱怨了起來:“真是倒黴,走的時候不知道這事,來了這邊才發現絲綢的抽解都到兩成了,這東海國打贏了仗,底氣足了,心也真是黑了啊!”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