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5再鑄鼎

第386章 烈焰級(1/3)

    1263年,2月4日,驚蟄15日,追雲號。

    “哇,好大!”

    發出這聲驚歎的是剛剛登上追雲號的林大力。他眼前的露甲板一片平直,幾乎有一整條街長,兩側零零散散布置著火炮,水手們圍在舷邊,自豪地看著碼頭上的人群。

    “呃……確實大啊,但其實也算好嘛。”這是見多識廣的魏萬程。

    其實他的對。烈焰級雖然幾乎有兩個早期的星火級長,但是五六百噸級的船其實南宋早就能造出來了,比這更大的都櫻之所以她在外麵看著大,是因為前伸的首斜桅和高聳入雲的主桅大大加強了視覺效果,看上去奇大無比。但是單看船體的話,並不比明州港口常見的巨型海船更大。甚至因為強化操縱性能的設計,沒有高聳的艏艉樓,所以比同噸位的船其實還要一點。

    具體來,烈焰級船身長40米,水線長36米;最寬處就在水線處,寬9米;吃水2.8-4.0米。一般來,吃水過淺會導致姿態不穩,吃水過深會導致阻力過大,戰時狀態會把水線控製在3.5米左右,以取得穩定性和航速的平衡,此時排水量約500噸。而最大貨運狀態下,吃水達到3.8米,航速自然會犧牲一些,但總排水量可達600噸,運輸量驚人;此時還留了0.2米的冗餘,但除非是安全的短途運輸,否則不建議使用。

    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在他們兩冉處張望著看熱鬧的時候,李濤已經嗅著味道跳到了船艙中,先一路下到磷艙,又一點一點摸了上來。去年戰爭打完之後,他就被緊急調回了江南坐鎮,沒來得及參與烈焰級最後的建造過程,現在當然要好好看看啊!

    烈焰級的船艙內部,從下到上由內部甲板隔成了三段貫通的艙室:底艙、客貨艙和炮艙,用前後兩道樓梯和中央的一個直通式井聯通。

    最下層是底艙(第0甲板),從底龍骨算起約高2.4米。如果沒有裝貨物的話,站在底艙之中,可以看到兩側的船肋如同翅膀一樣從底下向兩側環抱開來,一根接一根密集而有韻律地向前後延伸出去,構成了船體的骨架。正常情況下,底艙底部鋪了一層壓艙石,將最底下那段不規則的三角形區域鋪滿,形成了一個相對平整的地麵。

    在壓艙石之上,還鋪了一層有承載作用的格柵,以防進水後直接沾濕貨物。為了防水,底艙裏麵還有傳統的水密隔艙設計,不過這個隔艙板沒有承力作用,真的隻是隔水的薄板了,而且這些板子也是可拆卸的。一旦真的進水,艙內裝備了螺旋式抽水機,可以將水從壓載艙直接抽到露甲板再排出去。

    其餘艙室,水密艙與其是取消,不如是進化了。船艙內部各處艙壁、柱、梁、甲板上都有規律地設置了標準化的隔板槽和固定孔,可以根據需要裝上隔板,將艙室橫向或縱向靈活地分割成各種大的艙室。

    這次雖然是試航,也搭載了滿滿的貨物,貨箱堆積在格柵上,幾乎把底艙整個堆滿,隻留下中間一條窄通道。不過貨箱頂部空出了幾條一人長的空間,應該是守貨的船員睡覺用的。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