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5再鑄鼎

第342章 正向溪堂歡笑(1/4)

    1262年,7月13日,立秋。東平路,順城。

    東平府,唐鄆州,又改東平郡,又號平軍,宋改東平府,隸河南道,金隸山東西路。著名的《水滸傳》,就是發生在這裏的故事。

    這片區域氣候適宜,四季分明,水脈充足而不泛濫,既有大塊平原可以耕作,又有多種礦產可供開采,從春秋戰國以來便被廣泛的開發,人口密集、物產豐盈、文教興盛,出了不知道多少帝王將相文人騷客,是自古以來華夏文明的核心地帶之一。

    然而,自從靖康年開始,金軍南下,黃河屢次決口,包括東平在內的中原大地便開始遭受起了無盡的苦難。金末,金、蒙、宋、起義軍四方大打麻將,連綿的戰爭更是極大地摧毀了這裏的元氣,那個人傑地靈的東平府不見了,隻有一個荒無人煙、軍閥割據的淒苦地方。

    直到元太祖十五年(1220),東平本地的軍閥嚴實投降蒙古大軍,並且帶領彰德、大名、磁、洺、恩、博、浚、滑等數十州縣、三十萬戶居民加入了蒙古帝國的版圖,這裏才算是安頓了下來。

    從此,嚴實接受成吉思汗的分封,在這片廣大的區域建立了東平行尚書台(金朝機構,源自魏晉,簡稱行台,是尚書省的外派機構,職能與後來的行省類似),共領州縣五十四,一躍而成蒙古治下一大世侯。

    嚴實此人背宋投蒙的行為先不去評判,但他在東平行台勵精圖治,推行休養生息、恢複生產、鼓勵文教的政策,使東平等地迅速恢複了元氣,這一點貢獻是不可磨滅的。

    嚴實死後,其子嚴忠濟繼承他的權位,又改行台為路總管府,成為了“東平路管軍萬戶總管”,依然管理著這一片區域。

    嚴忠濟繼承了嚴實的政策,在他的治理下,雖然東平行台要向蒙古汗廷承擔沉重的軍事和財政義務,但依然欣欣向榮地發展著。境內農業發達,各類紡織業、陶瓷業等手工業幾乎恢複了宋時的水平,文教事業也重建了起來,境內湧現出不少大儒,甚至後來還培養出了王禎這樣擅長機械之學的人才。東平路也因此成為了與益都、濟南並立的山東三藩之一。

    嚴忠濟本人既有文治,又在征戰歲月中攢下了厚重的武功,在東平有著一不二的權威。史書評價他“儀觀雄偉,善騎射。統理方郡凡十一年,爵人命官,生殺予奪,皆自己出。”

    也正是因此,朝中大臣稱其“威權太盛”。中統二年,也就是去年的1261年,忽必烈將他召還京師,命其弟嚴忠範取代了他的職位。

    當初嚴實得到的是一個破爛的東平,而四十年後留給嚴忠範的則是一個富裕、文明、強大的東平,還有一場即將到來的戰爭和曆史的岔路……

    如今,這條岔路走向了另一個方向。

    ……

    東平路治所,順城。

    兩日前,東海艦隊經過這座重鎮的時候,城中還是一副嚴陣以待的樣子。而今日,這座大城卻三門大開,街市之中張燈結彩,迎接來自東方的征服……不,解放者。

    當時,東海軍將嚴忠範和按脫等人及數千蒙軍圍困在村之中,嚴忠範臨陣起義,生俘按脫、郭侃等一幹將領,並且帶領部下砍瓜切菜一般戰勝了剩下的蒙古人。

    雖然還是有一些蒙軍逃脫了,但是東海軍也沒太在意。他們要逃的話隻能向北穿越密林爬過大山才行,要是真有命逃出去的話,那逃就逃吧。正好,東海軍也需要親曆者去散布自己的威名呢。

    事後,嚴忠範押著按脫等人,跪在謝光明、範龍城、符凱偉和李南山一幹熱的麵前,痛哭流涕地訴著蒙古饒暴政和自己的心酸以及堅定的棄暗投明的決心。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