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5再鑄鼎

第330章 泰山之戰 五 衝陣(1/3)

    1262年,7月10日,暑第28日,泰安州。

    7:03am.

    吐裏哈一馬當先,帶著本部騎兵超越步兵陣線,朝北邊東海軍的陣線直撲過去。

    戰場上風雲變幻,但實際上時間並未過去多久,兩軍的距離也沒拉近多少。

    李綿部發生崩潰之後,整個大陣因此又停頓了一下,各部不敢再做出頭鳥,無形中放慢了速度。以這種速度前進,想與東海軍發生接觸怎麽也得一刻鍾以後,而這一刻鍾之內還不知道要被火炮轟死多少人!

    就在現在,就又有一個方陣因為東炮陣的集中轟擊而被打殘,這是多麽殘酷的戰場啊!

    所以吐裏哈果斷地帶隊衝了出去,為大軍爭取戰機。

    堂堂蒙古男兒,寧願在衝鋒中勇猛地戰死,也不願躲在後麵白白被大炮轟殺!

    不過,吐裏哈隻是下令衝出來,並未做出具體的指示。騎兵們剛才一直呆在前、右兩軍的間隙中,並未列好戰陣,隻是下意識隨他策馬前校不過他們的配合很是嫻熟,看似無序地從陣中湧出來,實際上卻有序地向兩側分開,在策馬緩行的同時,一個個百人隊的形狀漸漸在戰場上浮現出來。

    正牌蒙軍可以分為編戶軍和探馬赤軍兩種,前者就是按照部族-萬戶-千戶-百戶這套軍民一體的編製指揮作戰,而後者則是從各單位中挑選出精銳力量組成的獨立部隊。論戰鬥力自然是後者強,但這個戰鬥力更多地體現在主帥可以不心疼地使用他們從而可以攻克一些難關上,實際上比起戰術配合等因素,還是相互熟識並且在遊牧活動中產生了默契的編戶軍強一些。吐裏哈率領的這支騎兵,就是他自己的部民,不需他費心指揮,自然就能井井有條。

    在部下們自主列陣的同時,各百夫長也紛紛打馬來到了吐裏哈身邊,七嘴八舌問了起來:

    “千夫長,你怎麽打?!”

    “火炮要是打我們怎麽辦?”

    “不等脫赤他們一齊嗎?”

    “要不還是按例先輕騎擾陣,再重騎一股腦衝進去?”

    “好了!”吐裏哈不耐煩地吼了一聲:“擾個屁陣?之前去擾陣被打死的那些部民你們沒看見?對麵火槍犀利,擾陣就是送死!這次不擾陣,全都給我衝陣!你,你,你,都給我把部民帶緊了,緊跟著甲騎後麵,等破陣就直接衝進去!”

    完,他指了指東海軍最東邊的那個步兵營:“就從最右邊那裏衝進去,然後看看能不能打進東邊那個炮陣裏,能進就進,不能進就向西殺穿陣線,隻要廝殺在一起,火炮就奈何不了我們!”

    吐裏哈部是典型的蒙古傳統配製,一千騎兵按三輕二重的比例分配。也就是六百騎是身著輕甲、以靈活機動見長的輕騎兵,另外四百則是身披重甲、負責衝鋒陷陣的重騎兵。

    雖然後世的人起遊牧民族時經常產生“擅長騎射,以大範圍機動見長”的印象,事實上也不算錯,但其實重騎兵才是他們的真正主力。輕騎兵隻能騷擾,重騎兵才能在會戰中發揮一錘定音的作用,兩者的結合運用才能產生一支強大的騎兵。當然,兵無常法,水無常形,具體到每個戰例上,輕騎兵在必要的時候也會發起衝鋒,而重騎兵脫了盔甲拿起弓箭同樣是一把騎射的好手,兩者隨時可以轉換。

    而且蒙古帝國擴張到現在,家底的豐厚早就不是當初成吉思汗起兵的時候能比了。

    想當初,蒙古人一幫子草原窮苦漢子,即使是重騎兵,也不一定能有一件鐵甲,很多時候隻能多套幾層皮甲,完全是靠著一身蠻勇衝入軍陣中廝殺。後來隨著對其他民族的征服,才有了充足的器械可用。到了現在,按脫手下的這些蒙古重騎兵已經是人馬皆裝備厚重的鋼鐵劄甲的具裝甲騎了!就是跟著名的歐洲重騎兵對起來,也是絲毫不弱下風的。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