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5再鑄鼎

第289章 城市化(1/3)

    1262年,4月8日,清明28日,登州,蓬萊新城。

    福山縣與蓬萊縣之間的官道上,一隊騎兵正護衛著一列四輪馬車向西行駛著。馬算不上好馬,但人是好人,披掛著銀亮的頭盔和盔甲,車也是好車,保安屯車廠精工製造,四個輪子在破爛的道路上盡可能平穩地轉動著。

    在其中一輛不起眼的馬車上,張正義本在閉目假寐,突然感覺到身下的震動平緩了許多,便睜開了眼睛,問道:“是到蓬萊縣境了麽?”

    他對麵坐著的秘書白師之給他遞來一杯涼茶,笑道:“專員感覺可真敏銳,確實是已進縣境了。再有一個多時,就該進新城了。”

    白師之是登州土著出身,當年遊曆到膠州曾去嶗山學宮求學,但自認不是那塊料,沒多久就下山了。但這段經曆卻是珍貴的敲門磚,後來他很快被東海商社招攬過去,在統合部任職。再後來管委會換屆,張正義來擔任登萊大區專員,因白師之是當地人熟悉情況,就把他帶來粒任秘書。

    張正義接過杯子,杯裏為了防顛裝的茶不多,他又有些渴了,便一飲而盡,然後插到側席上的桌板上的杯座裏去。“還是自家的路好啊。”

    與交由鄉紳自治的福山等縣不同,登州州治蓬萊縣是由管委會直接管理的,基礎設施建設自然也更用心些,這段路就是用三合土新修的,路況要比福山縣的舊官道強上許多。

    張正義又拉開窗簾,向外看去。時間接近立夏,暖風徐徐從東吹來,官道兩旁農田中的青青麥苗隨風慢慢搖曳著,預示著今年的好收成。

    他感覺清醒了許多,心情不錯,又對白師之問道:“之前有報告今年缺水,之前在福山也有些議員抱怨這個,我們這沒問題麽?”

    白師之不假思索地答道:“至少蓬萊這邊問題不大,幾條主要河流水位有所下降,但離斷流還差得遠。蓬萊這兒本來就多山少地,之前我們組織一批鄉紳修了水渠,覆蓋了好大一片,灌溉問題不大。而且這個月也下了兩場雨,不算少了。當下來看,旱情大致是越往西越重,我國轄內受影響不大,反倒是根據前線的報告,東平那邊旱得很嚴重。”

    張正義微微一笑:“嗬,也該他們倒黴了。”

    車隊繼續向西行駛,而越往西,路邊的人氣越重。一開始,還是偶爾能在田間見到幾個勞作的農民,後來就能見到路邊有人擺出了涼棚攤,再後來有些村子幹脆就建在了路邊,而當旅途抵達終點的時候,一座大型棱堡和周邊星星點點的建築出現在霖平線上。

    白師之從車窗往外探頭一看:“新城到了。”

    張正義也不怎麽看,隻用鼻子嗅了嗅:“是啊,新城到了。”

    ……

    蓬萊作為登州州治,是渤海沿岸最大的港口之一,商業興隆,也因此被東海管委會直接納入管理。但是直管,卻也沒什麽能管的,城內早已形成了內循環的治理體係,插不進手去,也沒必要插手。

    城市治理就是賺錢和花錢。賺錢也就是收稅,花錢也就是興建道路、城牆等基礎設施,擴大城區、吸引更多的人口,本質上也是為了收更多的稅。現在在賺錢方麵,能收的稅已經收了,想收更多就得加派更多的人手,算下來得不償失,就失卻了賺錢的本意了。而在花錢方麵,人家已經習慣了髒亂逼仄的舊城,你非得插手進去給人家拆遷修路,你覺得是為他們好,可他們會領情麽?

    所以,東海人幹脆重起爐灶,在舊城之東營建了一座新城,以後舊城負責賺錢,新城負責花錢,各司其職,兩不幹涉。

    蓬萊境內稅收的來源有三:一是傳統的農稅,但當地耕地不多,稅收也不多;二是海貿收取的關稅,數額不少,但全部上繳中央財政跟地方沒關係;三是對城中商戶征收的商稅,由於沒有完善的會計製度和轉賬記錄,隻能評估店鋪規模收取定額稅,但加起來也不是個數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