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5再鑄鼎

第171章 走進曆史 下(感謝七月寒冰~的打賞,加更2/2)(1/3)

    1259年,5月4日,臨安。

    宋朝的某某軍的“軍”不是軍隊的意思,而是一種行政單位,與州或縣同級,一般在戰略要地設置,管理一片區域的軍隊、民眾和土地,以更好地為軍事服務。

    這個“鎮海軍”其實是有點頭的。它是北宋時青州附近的軍鎮,由平盧軍改名而來,而平盧軍的前身保盧軍是唐時的一大藩鎮,治下區域就是山東半島東北部,和剛才的登萊密濰青差不多。朝廷能把這個名頭拿出來封,其實也是用了很大勇氣的。

    而王泊棠想要的東海軍這個設置其實已經有了,就是原先海州的東海縣。這裏尚在南宋掌握的時候,由於處於對抗李璮的最前線,戰略地位重要,在幾年前改為了東海軍,隻是此時已經被李璮勢力占領了。

    真要論的話,鎮海軍可比東海軍大多了,而且他們就算想要個熟悉的,現在膠西縣的位置還有個臨海軍啊,不是更合適?不過東海人對這些門門道道一竅不通,隻是叫著順口罷了。

    秦九韶為之一愣,這都不知道?但想想,似乎也沒什麽大不聊,東海軍都已經淪陷了,也就是個名頭的事,於是道:“也罷,就依此吧。嗯,將幾個州縣歸東海軍節製,也不算什麽大事,諸公應當不會反對。還有,你們之前所求的‘與宋人同’諸事,倒也沒多大問題,隻是長居江南之人不可過多,嗯,雇工之類的不算,爾等‘真東海人’,不可多於二十人。”

    王泊棠一開始沒反應過來,仔細一想,才琢磨出味道,笑道:“故土難離,我等本來就是山……京東人,既然已經穩住腳跟,便不會輕易離去。就這樣吧,要真派二十人過來,我們還沒那麽多人呢。我們這邊也投桃報李,若有宋人願去我們那裏行商、居住,一切也與東海民同。”

    這裏他得像讓步了一樣,其實卻是埋下了“宋人在東海控製區要遵守當地法律”的伏筆,但秦九韶沒領悟出來,點頭道:“王使深明大義,該當如此。”

    王泊棠見他沒反對,笑道:“不過既然如此,我們在北邊製造軍備,緊缺銅材,還希望朝廷能支援一點。此外,北地人丁稀少,文風不盛,也沒什麽好匠人,還請朝廷遣些工匠、士人、醫師等隨我們北上,以教化北地黎民。”

    這便是要好處了。銅材便相當於錢,以現在南宋朝廷四麵楚歌的窘迫,估計給不了太多,但出於麵子總會給一點,不要白不要。再怎麽,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以南宋的體量,隨便漏一點,對東海商社來都是不的財富。

    招募工匠對東海的發展也很重要,之前南宋對人口的流出管製極嚴,現在如果能趁機要一點過去,也算占了不少便宜。這也是有先例的,當初高麗就曾請求北宋幫它發展醫術,然後宋朝還真就派了不少名醫過去。

    “這個……”秦九韶眉頭一皺,感覺有些棘手,“朝廷現在用度吃緊,銅材的話,給不了太多,若貴國願將賜下的金銀換成銅材的話,或許可有幾萬斤。工匠這事,倒真是困難,各監都在忙著供應軍備,實在是抽不出人啊……”

    一貫錢五宋斤重,其中銅大約六七成,一萬斤能鑄三千貫,如果送來五萬斤,那就是相當一萬五千貫了。不過朝廷對銅礦實行專營,他們的采購價要比這便頤多,所以這些銅在朝廷的賬目上也就是幾千貫的事,朝廷本來給朝貢國的回賜差不多也得這麽些錢,並不算太多。但是讓東海商社自己去收購銅,卻是難以一下子買到這麽多的,也算是個雙贏的事。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