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5再鑄鼎

第166章 火帽 下(1/2)

    前裝滑膛槍的發展經過了四個階段。最開始是原始的火門槍,這種武器就像一門號的火炮,尾部有一個傳火孔,在槍膛內裝填好彈藥之後,再用引火物從傳火孔伸進去點火發射。

    火門槍操作很不方便,有時甚至需要兩人配合操作,但強大的威力仍然展現出了戰術價值,於是後來進一步發展出了火繩槍。火繩槍借用了類似弩機的發射機構,將一段緩慢燃燒的特製火繩固定在槍機上,通過機械運動,可以方便地點燃引藥,從而引燃槍膛內的火藥。火繩槍是真正實用的火槍,它引領了一場軍事革命,最終使得重甲退出了戰場,也為後世幾百年的火槍確定了基本的形製。

    火繩槍雖然成功,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其一是操作繁瑣,射速緩慢,這也導致了火繩槍難以在馬上使用;其二是使用明火,有安全隱患,火槍手之間必須隔開一段距離,不能排出緊密隊形,而且雨無法使用,限製了戰術。

    在剛剛過去的黎明之戰中,東海士兵使用的火繩槍就暴露出了很大的問題。開戰之前,先要花上不少功夫準備火繩和點火,發射之後再裝填的速度太慢,火槍手們在一百米的距離開槍,還來不及裝好第二槍,敵人就衝鋒過來了。而且不能在馬上用火槍,導致了義勇旅騎兵們不得不使用自己不擅長的近戰去攻擊敵人,損失很大。

    因為有這麽多毛病,曆史上的18世紀,火繩槍又被燧發槍取代。

    燧發槍不再使用明火,而是在槍機上夾持一塊燧石,扣動扳機後,槍機中的彈簧帶動燧石撞擊鋼片,產生火花,落入藥池引燃引藥。燧發槍使用方便、操作簡單,實用性相比火繩槍大大增強,後來又發明出了裝在槍口位置的刺刀,使得近代軍隊從火槍手與近戰兵混編的方陣發展到了純火槍手的線列步兵,而這就是被後人津津樂道的“排隊槍北時代。

    當然,燧發槍也不是完美無缺的。首先,他的槍機較複雜,零部件眾多,需要比較高的工業水平才能製造;其次,燧發槍不能確保百分百發火,實際上普通的燧發槍隻有七八成的發火率,早期型號更低,還不如成熟的火繩槍呢。也正是因為這兩個缺點,曆史上燧發槍發明得不晚,但用了一個世紀才成為歐洲軍隊的製式裝備,同期的世界其他文明還在堅持用火繩槍。而且,燧發槍從扣動扳機,到最終發火,仍然有一段不的延遲,某些時刻可是會誤事的。這些節雖然不影響燧發槍成為一件優秀的武器,但總歸是件讓人惱火的事。

    於是,燧發槍最終又發展成了擊發槍。擊發槍起源於一種不穩定的炸藥,雖然比黑藥強大得多,但是太過於敏感,稍一碰撞就會爆炸,因此並不實用,很難用於軍事領域。但廢物就是放錯了位置的資源,它雖然作為炸藥不太合格,但是一撞擊就會爆炸的特性,不是正適合用於擊發槍械嗎?到了19世紀,開始有人試著將它用於擊發火槍,期間坎坷頗多,最終發展出了火帽,成為一種成熟的、成功的、劃時代的擊發裝置。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