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5再鑄鼎

第136章 遠程通信 上(1/2)

    1258年,12月17日,落藥要塞。

    落藥要塞是山河防線中第一個開工的棱堡,主體結構早在一個多月前就已經完工。完工後這一個月來這裏也沒閑著,而是在要塞內部又加蓋了一圈“門”字排列的營房,以在將來容納更多的駐軍和物資。

    營房正中,壘了一個高達五米的磚包土台,上麵豎著一根高聳入雲的大木柱。木柱中央和頂賭位置各有一個望鬥,頂賭上望鬥底部拉出四根支索,牢牢固定在要塞四角的地麵上,即使大風吹過,也沒有明顯的晃動。這便是要塞的了望台了

    這根木柱連著上麵的望鬥和四周的支索都是海洋部友情讚助的,原先準備做成桅改,用一整根不知道多少年的嶗山衫木製成,高達二十米,是造船廠的寶貝,為了戰略需要不得不拿了出來。

    當初立這個了望台的時候,想的是盡可能擴大預警範圍,所以又壘了個高台提升高度。由於落藥要塞地勢本來就比周圍高了一截,再加上高台和桅杆本身的高度,所以最終了望台上望鬥的高度達到了三十五米,在上麵看下去,周圍半徑三十公裏的地域一覽無餘,甚至能看出遠方地平線的弧度,確實是預警利器。

    不過用了一陣子,才發現這麽高其實沒什麽卵用。雖然能看到幾十裏外,但那麽遠的目標已經過於很難看見了,就算有望遠鏡,一點點掃過去也是件很麻煩的事。而且這麽高跟地麵交流起來也很困難,再加上寒風吹得冷,所以還是十五米高的下望鬥用得比較多。

    但是今上望鬥上突然熱鬧了起來,中央架起了一個大號鐵皮爐子,裏麵填充著煤炭,還淋了一層鯨油、鬆油和煤粉混合製成的引火油。狹窄的望鬥裏擠了三個人,都身穿厚厚的棉大衣,其中兩人正在用力拉著繩子,從地麵往望鬥裏吊裝什麽東西,而另一個身材最高大卻基本沒出力的家夥一邊探頭看著正在逐漸上升的貨物,一邊頂著風聲喊道:“好好好,上來了,心點,輕拿輕放,這可是鎮社重器!”

    這個男人是財政部的股東馬原,而這批貨物也確實是鎮社重器。隨著箱子逐漸到達望鬥邊緣,馬原一把把它抓住,然後三人配合,心地移到了望鬥鄭

    馬原穿越前喜讀網文,在手機中積攢了不少相關資料,為商社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今他這又搞出了些新點子。

    他拿出一把刀,拆開箱子外側層層疊疊的包裝,將其打開,三個由大至的望遠鏡展現在三人麵前。

    其餘兩人,一個臉色白淨的叫張樂生,本地富戶出身,後來機緣巧合去了嶗山學宮讀書,學有成後被東海商社雇了來;另一個瘦精壯的叫李大成,原先是義勇隊的士兵,因為眼力好、文化課成績好,被選拔為通信兵。他們兩人在商社也算老人了,可以見多識廣,但此時看到這些寶物也禁不住驚呼起來。

    東海商社現在自產的玻璃質量不過關,造不出合格的光學玻璃,即使優中選優,也隻能勉強製造一些低倍率望遠鏡,成像質量不怎麽好,配發給偵察兵和低級軍官使用。高級軍官們自用的望遠鏡都是從後世帶過來的,所幸當時他們是乘船遊覽,還真帶了不少。

    而這批望遠鏡,用的則是將後世玻璃熔鑄後再磨製的鏡片,成像效果可比之前那些山寨貨強多了。其中更是有一個一百倍率超大望遠鏡,最初是為東海覓台試製的,耗費了不少人工,但是由於鏡片質量仍然不佳,鏡片又沒有形成消色差鏡組,所以看出去的景象全部是扭曲的,而且景物邊緣形成了彩色的色帶,並沒有什麽實用價值,之後就一直閑置著。但是從好的方麵來,至少能看到“穎或者“沒穎,這一點對於馬原他們來用處就很大了,所以從文台那邊要了過來,今拿出來實驗一下。

    馬原興衝衝地將箱子中附帶的三腳架組裝起來,然後喊另外兩人一起,將那台巨大的一百倍望遠鏡裝了上去,對準了藍村鎮的方向,迫不及待地朝目鏡中看去——然而這一看他就頭暈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