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5再鑄鼎

第112章 山河防線 一 棱堡(1/4)

    起來,人類的軍事史上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個體防禦力的提升帶來的卻是軍隊團體戰術攻擊性的加強,而攻擊力的提升卻反而讓軍事防禦能力更強了。

    盔甲,這種保護人類不受傷害的護具,被人類穿上之後,反而造就了衝鋒陷陣無往不利的精銳甲士和具裝甲騎,在戰場上往往能發揮一錘定音的作用。

    火槍,這種能擊破盔甲的高殺傷性武器的發明和改進所帶來的並不是攻擊方的所向披靡,而是使得戰術更傾向於防禦。發展到極致,就是一戰時無盡的陣地戰與塹壕戰,防禦方憑借高射速的機槍,可以輕易擊退成千上萬名士兵的衝鋒,而攻擊方手中的步槍就算同樣致命,也難以奈何躲在工事後麵的敵人。雙方僵持在長長的防線兩側幾無寸進,直到另一種具備超強防禦力的兵器——坦克出現,才改變了這一點。

    而火炮這種有著戰爭之王美譽的武器也同樣如此。它的出現讓舊時代的城牆不堪一擊,世間似乎再無牢不可破的防禦,固守一城不可行了。然而事實的發展剛好相反,當火炮被架上城牆,工程師們根據火炮的特點對城牆做出修改,原先高大的城牆變得低矮而厚重,原先四四方方的形狀變成了無死角的星形,就誕生簾時幾乎無法正麵攻磕強大堡壘——棱堡。

    與正方形的傳統城牆不同,棱堡采用了星形的多邊形結構,這意味著敵軍無論攻擊城牆的那哪一部分,都會受到多個方向的打擊。而棱堡狹窄的接敵麵積又意味著,無論敵軍有多少,每次都隻能派一部分人過來送死,這樣的行為無疑是非常打擊士氣的。同時,棱堡低矮厚重的城牆使得它很難被遠程武器摧毀,更別後來還發展出外斜坡、多層棱堡這樣的更為複雜的防禦體係,幾乎令任何一個攻擊者都為之絕望。

    當然,絕對牢不可破的堡壘是不存在的。17世紀著名的軍事大師兼棱堡建造專家,法國的沃邦元帥,就發明了多種攻陷棱堡的方法,果然解鈴還須係鈴人啊。

    不過,這年代連棱堡都沒有,自然就不會有攻打棱堡的大師了。而東海人,就在試圖建造這個世界上第一個棱堡。

    當初夏有書提出築基計劃的時候,選擇在“移風店鎮”修建一處重要的要塞,用於控製山河防線。這個集鎮的名字實際上是夏有書取的,當地此時隻有散落的村莊,並沒有聚集成市鎮,隻不過當初夏有書翻著地圖選擇修建棱堡地點的時候,選中了這裏,又見後世地圖上最近的行政區是移風店鎮,就把這個名字安到這裏了。

    但是後世的地圖畢竟跟現在的實際情況有些出入。安全部和建設部組成的聯合組實地考察後,並沒有看中當初夏有書選中的地點,而是在大沽河西岸沿著一處名槳落藥河”的支流向西北方上溯了一段,選中了落藥河西岸附近的一處土坡。

    這裏有多處優點。第一,土坡地勢相對高一點,這樣就可以相應降低城牆高度,省一些建材和寶貴的工時,後期排水也更容易。第二,這裏離大沽河距離適宜,能盡可能擴大控製範圍,遠了會失去對大沽河的控製,但是過於近又沒有意義,相當於浪費了棱堡的防禦效果。第三,這裏通過落藥河聯係到大沽河,物資運輸很方便。第四,這裏離膠水縣城舊址更近,便於與膠水縣的要塞相互支援。第五,這裏仍然屬於傳統意義上的膠州地界,在這裏大興土木,不容易刺激到歸屬於李璮勢力的萊州官府。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