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5再鑄鼎

第74章 金口鐵廠(1/2)

    公元1258年,己未,南宋寶佑六年,蒙古憲宗八年,東海商社登陸第四年。

    四月初四,金口堡。

    計劃總是隨著變化進行的。

    金口地區,最初是作為農業基地和商業港口規劃的,然而現在還沒墾出多少地,商業更是沒影子,金口堡的上空卻已經飄起晾道黑煙,有零工業都市的苗頭。

    去年商務部勘探出通過五龍河從萊陽縣運輸礦石回本土的航路後,為了省事,就把整條航路分為兩段,先用內河船把礦石越金口堡,積攢到一定數量後,再派創世號一次全拉回闊馬區。

    統合部注意到了這個情況,幹脆在金口堡批了一個煉鐵工坊,就地把礦石煉成生鐵,以節省運力,順便利用金口堡附近的木材資源。畢竟經過三年的亂砍濫伐,半島區和闊馬區周邊也到了該合理利用森林資源的時候了,得把木材來源向外拓展才校

    嗯,雖然從萊陽買到了煤,但煉鐵還是要用到木炭的。木炭在煉鐵作業中有兩種用途:一是作為燃料提供熱量,二是作為鐵礦石的還原劑,也就是用碳與氧化鐵中的氧反應,生成二氧化碳飄走,還原出單質鐵。

    煤也可以完成這兩個作用,但其中富含磷、硫等雜質,會混入鐵中嚴重影響質量,所以不能直接用來煉鐵。要想避免這一點,必須先把煤煉成焦炭,除去雜質才校

    不過不是什麽煤都能煉成焦炭的。武備組反複試著把萊陽煤幹餾了幾次,都得不到堅固的焦炭,而隻煉出了一些一捏就碎的半焦。這樣的半焦跟鐵礦石混合冶煉的時候,會因為強度不夠而粉碎錯位,造成鐵炭混合不勻的情況,導致煉鐵失敗,所以是不能直接用於冶鐵的。不過半焦的熱值很高,相比木炭或者未處理的煤能夠大大提升爐溫,作為燃料還是很好用的。

    武備組在金口堡建了一個冶鐵爐,主要使用木炭做燃料和還原劑,但在開爐等工序時會用半焦輔助加熱。這個冶鐵爐從最頂上加入石灰石、木炭和選礦處理後的鐵礦石,鐵礦石與碳在高溫下反應,生成單質鐵、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嗯,這個過程有時會產生多餘的一氧化碳,所以加料其實是非常危險的,為此機械組又做了一個加料吊車,讓勞工站在地麵上操控吊車加料。單質鐵又在高溫下融化成鐵水沉入冶煉爐底部,之後就可以從放料口放出來,撇去爐渣,鑄成生鐵錠了。

    因為爐子,生產周期也比大型高爐短一些,大約2個時可以出一鍋鐵水,不過一鍋也就五六十公斤。按理這種爐子應當24時連續生產,但現在沒有夜間照明,東海商社也支撐不了這種工作製度,更別原材料不夠,所以都是生產一檢修一。一個月隻能生產五千公斤左右的生鐵,燃料消耗也很大,跟後世以“萬噸”為單位的鋼鐵業根本沒法比。

    這個冶鐵爐其實主要是依靠土著技術建築起來的——股東們雖然理論上懂得不少,但畢竟誰都沒真正幹過這活,真搞起來還是得靠有經驗的師傅們才校所幸中國是最早普遍采用高爐冶鐵的文明,不但徐州利國監、兗州萊蕪監等大型冶鐵基地普遍使用,民間也很常見,因此學習一下還是不難的。

    不過現在常見的所謂“高爐”實際上並不高,爐型矮胖,隻能能出鐵,並不能充分利用燃料和提高爐溫。因此工業部在借鑒的基礎上,大幅提高了爐身的長徑比,冶煉效果好上了不少。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