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5再鑄鼎

第49章 曲線(1/4)

    1256年,臘月初四,城陽區。

    “漢朝初年,曾經對匈奴采取和親政策。和親嘛,就是把漢朝的公主嫁給匈奴的大汗,換得兩國和平……這也不是漢人打不過匈奴人,隻是匈奴人都會騎馬,漢軍一過去,他們就往草原裏一跑,漢軍就沒了辦法。直到漢武帝時期,才決定一舉解決匈奴問題。當初漢武帝麾下有兩員大將,一曰霍去病,二曰衛青,兩人皆是身高九尺的英雄好漢,手持……”

    這裏是嶗山以西的一處村子,工業部木工組的秦晉站在一個台子上,唾沫橫飛地講著衛青霍去病北伐的故事。

    他旁邊圍坐著一群大孩子,外圍還站著不少湊熱鬧的村民,都興致勃勃地聽著,聽到精彩處還喝起彩來。

    嗯,再放個破碗就能收打賞了。

    在第一艦隊在南方摸爬滾打的同時,東海商社的其它成員也沒閑著。不過由於北方進入了枯水期和結冰期,半島區和闊馬區的兩個水力工坊不得不停工,工業部的很多工作陷入了停滯。秦晉等木工組的人一時也沒活幹,就被管委會分配到新占領的城陽區各個村子,暫時充當教師,拿著文化部編寫的充斥著民族主義思想的教材,給孩子們上課。

    東海商社在管理區推行義務教育,一來可以通過提供教育服務,獲得本地饒認可,體現東海商社統治的合法性;二來可以為未來的產業提前培養高素質的工人;三來可以潛移默化地推行東海價值觀,或許能在未來可能發生的衝突中提升一點凝聚力。

    張正義曾經在七月全體大會的年度總結裏過:“我們東海商社所能依仗的武器,一是槍炮,二就是教育。有人,我們現在財政狀況這麽緊張,真的有必要去給那些和我們幾乎沒關係的村民提供教育嗎?但我要的是,正是因為我們財政緊張、資源匱乏,我們才更應該重視教育,我從未聽過有哪個國家是因為辦教育辦窮聊,恰恰相反,教育是擺脫窮困的最佳手段!”

    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東海商社撥出緊張的預算,在城陽區開工建設兩所學。不過現在還沒完工,仍然隻能派出教師團輪流到各個村子講學。現在冬季富裕出不少人力,正好拿去擴充師資力量。

    各地村民們對教師團也非常尊敬,往往主動讓出村裏最好的屋子給東海教師上課,還會送上一些臘肉、山貨、粗布等自產的商品。

    與此同時,文化部還考慮支持一下東海覓台裏王聞之等人開辦的課堂,或許可以擴充成一座真正的大學。

    秦晉講了半,突然村外響起一陣嗩呐聲,旁邊圍觀的成年村民紛紛打招呼告辭,拿起旁邊的鋤頭出村去了。

    村民走到村外的河邊,開始在東海商社建設部派過來的資深勞工帶領下修建一條夯土路,這條路一直向東延伸到東海關之內。

    在中國古代,農民除了要以實物和貨幣的形式繳納稅負,還要出人力承擔徭役。徭役的形式在不同時期經常發生變化,有時會成為農民的一種沉重負擔,但縱觀整個曆史,不得不徭役算得上是封建王朝相對有效地利用空閑人力的一種方式。它通常在農閑季節征發,用來修建道路、水利、城池等等。這些工作,如果不是官府征發,也沒人會幹,幹完之後,收益的也是人民,總體來還是建設性的。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