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5再鑄鼎

第19章 北風起,南下季(1/5)

    東海關西邊不遠處,墨水河的上遊源頭處,積聚了一個湖,被東海人直接叫做墨水湖。

    之前由於東海地區盜匪猖獗,很少有人敢接近,這一帶非常荒涼,現在卻有了一個頗具人氣的集剩

    東海商社消滅龍王寨後,在東海地區建立了初步的秩序,一部分東海村民開始試著走出東海關,拿他們多年積累下來的山貨和幹海貨去平原地帶交換其它物資,也把東海和平的消息漸漸擴散出去。

    慢慢的,開始有膽大的鄉民和貨郎沿墨水河東上,到墨水湖附近兜售商品,受到了附近村民的歡迎,銷量很好。他們的成功又進一步鼓舞了其他人,使得這附近的商業逐漸繁盛起來。

    史若雲注意到這一點,領導商務部開設了一個“墨水湖開發管理公司”,維持附近的秩序,對攤位收取每十文的管理費,又在墨水河上開通定期渡船,運營墨水河至即墨的往返航班。

    雖然要交保護費,但是秩序和安全有了保證,交通也更便利了,這片區域很快發展起來,史若雲已經在考慮是否開發房地產項目了。

    今,渡船停在湖邊,從東邊呼啦啦過來了一大群人,哭哭啼啼的,一副生離死別的樣子,拉扯了好一頓之後,人群中走出三人上了渡船,向岸上眾人揮手告別。岸上眾人注視著他們向西遠去,好一會兒才返回東海關內。

    實際上這確實是生離死別了!

    今是十月十九,氣漸涼,北風已經吹起一陣子了。前不久,陳一成托人捎信來,他南下的船已經準備好了,將於二十一日啟航。當初東海商社與他約定,要派幾個人隨他去南方看一看,如今是到了出發的時候。

    雖然這時代從膠州到長江附近的沿海航線已經比較成熟,風險不大,但“不大”的意思也就是“有可能”!於是出行的三位壯士的待遇提高了最高級,管製物資的供應量提高了三倍,以防萬一還寫好了遺書……

    這三位壯士是商務部的魏萬程,以前是做證券投資的;海洋部的許嵩濤,以前家裏是賣玉器的;最後一個是陸平,他當年在杭州呆過兩年,算是四分之一個土著。出發前他們去文化部找張建國和王同彩狠狠補了一下關於南宋的曆史記載,然後揣著一腔豪情壯誌和忐忑,還有四個啤酒瓶、一個玻璃煙灰缸、兩麵鏡子和二百兩白銀上路了。

    他們坐船到達即墨,又緊接著上了陳家的渡船,在上麵見到了陳一成,寒暄一番,乘著船從墨水河南下一直進入膠州灣,然後又沿海向西進入了寬闊的大沽河。

    後世大沽河兩岸盡是發達的農業區,同樣發達的灌溉係統幾乎抽幹了河水,使得水量並不足以通航。但現在並無這個問題,大沽河水深且闊,即使是海船也開得進去,更別他們的這艘船了。

    沿河北上一段距離之後,河岸兩側出現了繁華的碼頭,來往的海船在此停泊,然後用船通過大沽河西側一條名為雲溪河的支流與膠西城之間轉運貨物。陳家渡船本來就是適合淺水的平底船,不需換船,直接駛入雲溪河,上溯一段距離後,就到了膠州所駐的膠西縣城。

    膠州和膠西縣的曆史不長。北宋時這片區域叫板橋鎮,之後幾經變遷,有時屬於萊州,有時屬於密州,隨著海貿的興盛,逐漸發展壯大,重要性不斷提高,後升為膠西縣,幾十年前又升為膠州,轄區包括膠州灣周圍一大片土地,目前內有膠西、即墨、高密三縣,州治駐於膠西縣。

    膠西縣城規模不大,城牆大和即墨差不多,但是人氣卻繁盛很多。往來行人車輛川流不息,城中人滿為患,商鋪屋舍甚至都攤到了城外,順著道路鱗次櫛比幾乎延伸到大沽河邊上。現在是南下季,各種北方商品不斷運入這裏,大沽河口兩側的碼頭上密密麻麻停著幾十艘大海船,不時有船揚帆出海。

    東海三人隨著陳一成在南城外的碼頭下船,走路進入膠西城,路上不斷避讓往來的各種車輛行人,竟找回了一點後世逛街的感覺,讓他們頗為驚奇。

    進了城內,這裏的建築比即墨更為密集,還有不少二層甚至三層的樓,掛著各種招牌和布幡。街上行人來來往往,各色服飾都有,不但有漢人,還有蒙古、高麗人,甚至還有不少卷毛凸鼻的胡人。

    陳一成帶他們走到一處“陳記南貨”店鋪前,從側門進入後院,給他們安排了一間廂房,然後告罪還要去訪客,就出門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