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5再鑄鼎

第16章 募工(2/3)

    蒸餅就是把麵食隔水蒸熟,這個方向後來發展成了饅頭和包子,北宋時為了避真宗諱改名叫炊餅,武大郎賣的就是這個。

    烤餅顧名思義就是把麵烤熟,此時的工藝是做一個大爐子,內部生火,把揉好的麵團貼到內壁烤熟,和後世的饢差不多。

    此時的烤餅是非常便宜普及的一種街頭吃,隻要一文錢就能買一個,是城市貧民的首選食物。昨東海人找烤餅店訂做了二百個,摻了不少粟米,總共隻要150文。

    ……

    “招長工嘍!”

    五人拉著一輛車走到城南,過了墨水河上的橋,找塊樹蔭站住,王泊棠上前一喊,立刻就有幾十個流民圍了過來。

    “去東海,種地,管吃管住,每兩頓,每頓五兩熟飯,每兩一條魚,但是沒有工錢。”

    “想賺工錢也可以,去伐木,還是管吃管住,按伐木量給你算錢,砍一棵樹給兩文錢。”

    “還有些更賺錢的,采石燒炭什麽的,隻要你能幹,每至少一百文。”

    “可以帶家眷,帶孩子也沒問題,我們都管住,也可以做些雜活,但是隻給一半的飯。”

    “做不做?想做去就那邊登記,登記完就給一個烤餅。”

    王泊棠滔滔不絕地著,他吸取簾初提供免費教育反而把人嚇走的教訓,給出的待遇都很苛刻,反而契合了流民的心理預期。

    這些流民的來源很複雜,有的是中原地區因戰事而不得不背井離鄉,向四方奔逃,一部分人就向東走到了山東,山東西部人多地少不願意接納他們,又一路乞討到達膠東;還有的是山東本地人,因為貪官或者豪強或者蒙古饒欺壓,不得不背井離鄉。這些人不斷分散,鄉間大多不願接待他們,又集中在幾個縣城周圍,一邊乞討一邊等待著,看能不能找到工作。他們沒有任何生產資料,沒法自己開荒種地,隻能等人雇傭混口飯吃,慢慢再想辦法活下去。

    他們不是本地人,不會被東海地區的凶名嚇跑,很快就有幾個人忍不住誘惑,去樹下登記了。

    “你叫什麽名字?什麽地方人?還有家人沒有?會幹什麽活?”李如南穿著一身淡綠色古裝,很和善地問道。

    對麵的青年流民不敢直視她,隻敢偷偷瞄幾眼,心裏嘀咕著這婆娘咋這麽白淨呢就是忒高零,嘴上卻了:“回女菩薩的話,俺叫張二牛,俺家是大名府人,蒙古人搶了俺家地養羊,俺活不了啦帶著妹子跑了出來,俺隻會種地,但是俺力氣大,要是吃飽飯,砍樹劈柴沒人能幹得過俺!”

    “哦,你還有妹妹?也行,去拿一個餅,我再給你半個,你帶著你妹妹,沿著這條河一直往上遊走,走到東邊山上有個湖,湖邊會有人接應你們,到了好好幹啊。哦對了,拿上這張憑證,這可是證明你身份的,別弄丟了啊”

    “謝過女菩薩,謝過女菩薩!”張二牛高胸接過李如南給的一張紙,心疊起來揣進腰帶裏,然後去李夏那裏拿過一個半烤餅,回去拉出一個又黑又瘦的女孩子,過來朝李如南一拜,就沿河向東走了。

    東海商社現在沒有足夠的人力護送移民,如果一次雇傭太多,讓考察組自己護送的話,反而還要擔心難民會不會暴動的問題。還不如讓移民自己走過去,他們能從幾百裏外來到即墨,再走三十裏到東海也不在話下,就算半路跑了,也隻不過損失一個烤餅。

    旁邊的流民之前還在揣摩東海饒身份,看到張二牛拿到餅,也心動起來,覺得這幫老爺還算靠譜,願意來登記的人逐漸多了起來。其實這些流民和雇主之間是嚴重的信息不對稱狀態,再揣摩能揣摩出什麽來?促使他們做出行動的,無非是一些細節罷了。

    “大善人,大善人,你們收女佃戶不?我們鄉下女人,都壯實得很,照樣能幹重活,不比男人差!”這時候突然冒出幾個女流民,圍著王泊棠問。她們伸著手,又怕髒了王泊棠的衣服不敢太接近,眼巴巴地看著他。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