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寶秘術

第四八一八章 窺探帝陵(2/2)

    之前,中德考古專家通過對秦始皇陵進行核磁掃描,他們不但清楚地掌握了墓穴結構,而且,還發現在地宮中埋藏了大量的建築群。

    張元心中想著這些,目光投向了封土堆的附近。

    忽然,一個巨大的陪葬坑出現在了他的視野之中。

    他大約目測了一下,這個陪葬坑麵積足足得有1000多平方米。

    這個陪葬坑是目前陵園城垣以內發現的最大陪葬坑,形狀為長方形,東西長10米,南北寬100米,共有四條斜坡門道,距離封土約00米。

    他繼續往下麵看去,坑內出現了大量甲胄,這些甲胄均是石質,在坑裏一層層的疊起來。

    經過他的目測統計,總共有87件石製鎧甲和4頂石胄。

    這些石甲胄製作精良,根據專家的初步鑒定認為是結合了當時的玉器加工工藝,從石料的開片,到甲片的細致打磨,再到後期的鑽孔,拋光,編綴,每一步都要耗費匠人的大量心血。

    張元曾經聽過一個實驗,就是針對這些甲胄的,按照每工作8時計算,一個熟練的工匠加工一件600片的甲衣需要三百多,接近一年的時間。

    而經過初步估計,陵墓裏的石甲胄起碼有上千件,甲片多達五六百萬。

    也就是,僅僅這一個陪葬坑裏的石甲胄,就能夠讓後世許多帝王陵墓難以望其項背了,秦始皇陵的規模之巨可見一斑。

    這個坑裏有著大量的石甲胄和石盔,再聯係之前二號坑出土的眾多箭頭,青銅車馬器構件,馬韁索等軍用裝備。

    看著這些,張元心中漸漸有了一個結論,這個陪葬坑,確切地應該叫:秦陵兵馬俑地下宮城軍備庫。

    陪葬坑出土的石鎧甲雖然是隨葬品,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還原了當時的鎧甲。

    每一件鎧甲都是前甲護胸,後甲護背,披膊甲保護肩膀。

    這其中,相對特殊的是裙甲的設計,裙甲所用的都是甲片,間隙留得也比較大,這些改動使裙甲翻動更加靈活,便於行軍,這也真正考慮了戰場情況。

    秦朝的勇士下無雙,除了性情勇猛,優良的甲胄也是其一個重要的原因。

    石製頭盔長0厘米,不僅具有實戰價值造型也頗為優美。

    披到肩膀的頭盔除了有效防衛頭部,也兼顧了肩部的保護。

    這些甲衣和頭盔,更是充分的展現了秦朝時期高超的軍備製作工藝。

    另外,這些甲胄出土時疊放整齊,反映了秦朝軍隊的嚴明軍紀。

    在殷商,西周,春秋戰國時期,甲胄主要是用皮革縫製,雖然輕便但防禦力自然也打了折扣,不容易擋住兵器的劈砍。

    而這次出土的甲胄,全是用青石作原料切割製成的,當然,這不可能是秦的實戰裝備,雖然中國講究“事死如事生”,這些也隻是為秦始皇陪葬的“冥器”。

    這些甲胄造型優美,工藝高超,甲片根據部位的不同製作成不同的形狀,雖然都是一種打磨工藝,但有方形,長方形,圓形,梯形,弧形等。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