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寶秘術

第四六五零章 良心發現(2/2)

    前有一龍首管狀流,底附三粗壯蹄足,盉身素麵無紋飾,兩環紐上鐫刻菱形紋,兩環耳上鐫刻卷雲紋,龍首流上飾三角紋、目羽紋,龍頸飾垂鱗紋,足根部飾以粟點紋為底的蟠龍紋。

    該器造型敦厚飽滿,裝飾精致,光潔厚重的胎體嵌鑄淺浮雕的龍首和蹄足,達到高度的和諧與統一。

    此盉以造型優美、風格獨特而著稱。

    在形製上,它融合了江淮地區的口湯鼎和龍首盉,同時還吸取了楚地高足鼎的因素。

    因此,此盉以口湯鼎取身,由龍首盉取流,再加上高而粗的蹄足,融合成了一種新的銅器。

    該盉氣勢恢弘,若是用來裝水,可盛數十公斤,是迄今以來同類器物中最大的。

    在紋飾上,它繼承了春秋以來的各種紋飾,同時使用陰刻和鑄造兩種技法來裝飾銅器。

    如此盉的馬蹄形環耳和環紐就是采取的陰刻法,其上的卷雲紋和菱形紋線條剛勁而流暢,如行雲流水,自由奔放。

    此盉的龍首流和三蹄足都是采取的分鑄法,鑄好後再嵌鑄或焊接在盉身的。

    其上的垂鱗紋和蟠龍紋,已演變成立體的淺浮雕紋飾。

    據考,這種紋飾最早見於中原晉文化,但中原晉器的紋飾是以三角紋、雲雷紋為底紋,鮮見以栗點紋為底紋的紋飾。

    而該盉紋飾中大多填以栗點紋,也間有三角紋、雲雷紋等幾何紋飾,從中反映了其受中原晉文化之影響,也摻雜了地域因素。

    實際上,這種紋飾在江淮地區就有發現,如上浦博物館所藏徐國銅器編鍾上就有這種紋飾,因此,此盉和江淮地區的徐國淵源較深,有可能其本身就是徐文化的一部分。

    據檢測,此盉是采用高錫青銅來鑄造的,銅料中的鉛錫含量較高,這是因為繁褥複雜的紋飾使然,為了增加銅液的流動性而不得不提高鉛錫的比例。

    同時,這種高鉛錫的青銅還有防鏽之特點,故通體光潔明亮,沒有綠色鏽跡,由此明是時江淮地區的青銅技術已逐漸走向成熟。

    一般來,戰果時期的青銅器,隻要保存完整,品相不錯,那都是非常有價值的東西。

    如果上麵有銘文,那就更珍貴了。

    恰恰這件青銅器上麵,就有一段文字,似乎是記載了戰國時期的生活場景。

    這東西,對於研究曆史,那可是非常重要的。

    張元不在乎其市場價值,不過這玩意兒真要到拍賣行裏去拍賣的話,少也得五六百萬人民幣。

    這份酬勞,倒也是非常用心了。

    張元笑了笑,今兒總算是沒有白來啊。

    “對了,張先生這一次來邁索爾,是為了寶石節的事兒嗎?”

    解決了事兒,大警長弄了一桌酒菜,竟然是跟中國酒桌文化沒什麽區別。

    除了沒有牛肉之外,倒是涼菜和熱菜都有。

    聽辛佳迪,其實這些年,外部文化流入,他們的生活也是發生了不少改變的,根本不像外界傳言那麽保守。

    他們也是做出了很大的努力,要跟世界接軌呢。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