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寶秘術

第四四六七章 寒切帖(1/2)

    王羲之!

    張元感覺自己這心髒不爭氣地加速跳動了起來,就像是汽車踩了油門,發動機轉子瘋狂轉動一般。

    沒想到這因凡蒂諾送東西,竟然還搭著送了兩件寶貝啊。

    一件是那黃楊木雕盒子。

    另外一件便是這鼎鼎大名的《寒切帖》拓本了。

    王羲之是我國東晉時期著名的書法家,在曆史上有著“書聖”的美譽。

    從古至今,他的書法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書苑名家。

    王羲之的書法之所以受到如此追捧,最主要的原因在於他把漢字書寫從實用引入到一種注重技法、講究情趣的境界,而欣賞王羲之的書法之美,也成為曆代文人墨客的一件雅事。

    而這件唐人摹寫王羲之的草書《寒切帖》,又稱《謝司馬帖》《廿七帖》,完全可以讓人一覽“書聖”揮毫之美。

    因為鉤摹的墨本是直接從原跡上勾勒填墨而成,最為接近王羲之書法的原貌,因而尤顯珍貴,世人將唐摹本羲之帖視同王羲之真筆。

    事實上,除了頗受曆代書法家的喜愛之外,王羲之在中國書法史上的崇高地位還與曆代帝王的推崇有很大關係。

    南朝的梁武帝可謂是王羲之的“鐵杆粉絲”,他生前共搜集了王羲之和其子王獻之的作品達15000多件。

    《舊唐書·褚遂良傳》中曾有記載,唐太宗曾下令讓臣子“用金帛購求王羲之書跡”,一時之間“下爭齎古書,諸闕以獻”。

    由於君王對王羲之的喜愛幾乎盡人皆知,因此那時王羲之的真跡在民間可謂隻字難求。

    在王羲之的這些作品中,唐太宗尤其對《蘭亭序》愛不釋手。

    據,臨死前他曾把太子叫到床前,反複叮囑他,一定要把這些他摯愛的王羲之的作品和他一起葬到昭陵,特別是《蘭亭序》,讓這些書法永遠伴他左右。

    可能有人問了,不過是拓本臨摹的而已,又不是王羲之的真跡,真有那麽高價值嗎?

    其實曆經戰亂和時間的磨蝕,如今,王羲之的真跡已無一件存世。

    我們所能見到的王羲之書法,唯有鉤摹的墨本和法帖摹刻拓本兩種。

    真跡難覓,摹本就擁有了可以與真跡相比擬的藝術研究價值。

    在這兩種摹本中,尤以鉤摹的墨本價值高。

    此種複製方法始於唐朝,先勾出輪廓,再填以淡墨,主要是宮廷為一些重要的藏品保存副本,因為非常耗時耗工,不僅技術要求很高,失敗率也很高,所以非一般百姓能夠進行,隻在皇宮中才能製作。

    正因為鉤摹的墨本是一點點描出來的,所以雖然是一種摹本,但人們能看到其中非常細的筆觸,有的比頭發絲還要細。

    可以這樣,它絕非僅是原作的仿製品,而是神形兼備地反映原作的風韻。

    尤其是在真跡無存的情況下,這種摹本可謂價值連城。

    目前存世公認的唐摹本羲之帖屈指可數:如《喪亂帖》《二謝帖》《得示帖》三帖,《孔侍中帖》《頻有哀禍帖》二帖現藏日本;

    當然了,其中《喪亂帖》和《二謝帖》之前就被張元弄到手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