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寶秘術

第四四六四章 和談,厚禮(2/2)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有文曰:“世重黃楊木以其無火也。用水試之,沉則無火。凡取此木,必尋隱晦夜無一星,伐之則不裂。”

    將黃楊木雕的采伐描繪得十分玄秘。

    目前所知現存時代最早的黃楊木雕作品為元至正二年的《鐵拐李》,其雕刻精湛,造型生動,人物傳神,刻畫細膩,是黃楊木雕精品之作,現存於故宮博物院。

    宋元以後直至清代,黃楊木雕產地主要集中於江浙的溫城與樂清,又以樂清最為著名。

    相傳樂清黃楊木雕起源於當地盛行的“龍檔”上的樟木人物像,後經過幾代人的探索、總結,至清末時,樂清黃楊木雕已發展成一個成熟的工藝品產業。

    晚清時,木雕大師朱子常將木雕技藝進行了改進,使樂清黃楊木雕的觀賞性更強、藝術性更高,並逐漸脫離“龍檔”上雕刻人物的固有形態,成為獨立的藝術形式。

    朱子常擅長創作佛像、童子、曆史人物等題材的木雕作品,形態逼真、巧奪工。

    《五子戲彌勒》《布袋和尚》《濟公和尚》等作品在1910年的藍鯨南洋勸業會和1915年的美國舊金山博覽會上獲多個獎項,正如《虞初近誌》載:“子常雕刻絕精”、“神態如生,了無斧鑿痕跡”。

    而這個黃楊木雕盒子,如果張元沒有看錯的話,應該就是這朱子常的作品。

    朱子常之後,湧現出眾多優秀的黃楊木雕藝術家如葉阜如、王鳳祚、葉一舟等,他們作為承前啟後的一代,為下一代傳承人奠定了基礎,確立了藝術的門檻。

    在為數眾多的黃楊木雕藝人中,以樂清王鳳祚為代表的王氏家族先後三代從事黃楊木雕創作,不同的生活背景和學藝經曆成就了他們的各自迥然不同的藝術風格,使傳統黃楊木雕獲得了繼承與新生。

    被譽為黃楊木雕“一代宗師”的王鳳祚師承朱子常,他的作品善於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人物麵目傳神,十分動人。

    他是第一位將產生於鄉野的黃楊木雕手工藝提升到藝術的高度來進行理性思考和藝術實踐的黃楊木雕藝術家。

    在黃楊木上動刀雕刻前,王鳳祚先生均要先塑泥稿,在泥稿上反複琢磨、修改完畢後,才在黃楊木上雕刻。

    因其卓絕的藝術成就,他曾受聘在中國美術學院任教十年,並被稱作“現代黃楊木雕承前啟後的重要人物”。

    他的經典代表作《蘇武牧羊》曾代表中國參加在前蘇聯舉辦的“社會主義造型藝術展覽會”,並被列寧格勒博物館收藏。

    此外,王鳳祚先生還創作了大量優秀的黃楊木雕作品,如《李逵殺虎》《牛郎織女》等,極大地開拓了黃楊木雕藝術的題材範圍,為這門古老的民間藝術在新的曆史時期拓展了發展渠道。

    王鳳祚先生不僅自己孜孜不倦、“刀耕不輟”,還傾力培養了包括7個子女以及孫、侄在內的黃楊木雕藝術家群體,為黃楊木雕藝術事業的繼承與弘揚培養了後繼力量。

    這個王鳳祚大師在眼前的黃楊木雕盒子之上也留下了自己寶貴的雕刻。

    大概是因為這個盒子曾經有一部分受損過,然後被這位大師給修理了一下。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點擊添加LINE 微風小說官網賬號
(可催更及找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