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寶秘術

第四四六二章 關門打虎,小心被吃(二)(2/2)

    此時以散茶為主,散茶喜溫燥而忌冷濕,如貯存不當,炒製好的茶葉保存不當,就會破壞茶湯的效果,茶葉貯存用具就顯得重要。

    明清用來保藏散茶的器具一般為砂瓶或瓷瓶。

    《茶經》中曾茶瓶“以杭州或宜興所出”為佳,“寬大而厚實者,貯芽茶,乃久久如新,而不減香氣。”

    出土和傳世的紫砂和瓷質的盛放茶葉的瓶、罐、缽等形製各異,大不一。

    張元以前也見過一些,不過卻沒有因凡蒂諾收藏的這些精致。

    這其中一件應該是清代宜興窯紫砂帶蓋缽,通高1.厘米,口徑14厘米;

    通體呈扁圓球形,有蓋,子口,圓唇,鼓腹,圜底;

    蓋內有一菊花形戳記,內有“荊溪”二字,還有一方形圖章戳記“邵文茂製”。

    邵文茂,清順治宜興紫砂藝人,具體生卒年無考,善製各種器物。

    此器當為貯藏茶葉的器具。

    明清時期以散茶為主,如貯存不當,茶葉就會變質,茶葉貯存用具就顯得重要,紫砂器用於貯存茶葉,具有茶色不損的特點。

    還有一件是清乾隆款鬥彩團花紋蓋罐,高1厘米,口徑5.6厘米,底徑6.厘米;蓋麵平坦,正中間繪團花,內為菊花紋,蓋邊繪纏枝菊花紋;

    罐口沿內斂,圓鼓腹,下腹內收,淺圈足;

    罐肩部與近底部繪花朵紋,腹部繪團花,內為菊花紋,間以纏枝花卉;

    圈足內有“大清乾隆年製”三行六字篆書官窯款。

    鬥彩技法萌發於明宣德年間,成熟於成化年間。

    清代鬥彩有仿成化鬥彩,也有時代特征的創新品種。

    乾隆鬥彩器型多,裝飾華麗,色彩絢麗繽紛。

    在製作、繪畫工藝方麵與雍正朝相似,但也有自身的特色,紋飾往往對稱或開光裝飾,多見團菊花紋。

    團花紋成熟於隋代,隋唐陶瓷器上常見,多以模印手法製作,明清兩代團花紋再度盛行,表現手法為彩繪,乾隆時期的團花紋紋樣新穎,別具一格。

    最後一件是清乾隆款白地青花綠龍紋蓋罐,高1厘米,口徑6.5厘米,底徑8厘米;蓋麵平坦;罐直口,短頸,溜肩,圈足;

    全器以白釉為地,青花勾邊填以綠彩,肩部繪八寶紋,腹部繪龍紋,近底部繪蓮瓣紋;

    底部有“大清乾隆年製”三行篆書官窯款。

    此器用於貯存茶葉。

    此器綠釉近似明代成化、弘治時綠彩器的色調。

    其紋飾先以青花繪出,再填以綠彩,色澤明豔,清新悅目。

    此種裝飾的蓋罐,康熙時已有,但器型較,乾隆時製較多,並延續至道光時期。

    民國時後仿的綠彩龍紋罐,器型笨拙,胎體厚重。

    明清時期以散茶為主,散茶喜溫燥而忌冷濕,炒製好的茶葉需要貯存,貯存器具一般為瓷質和紫砂器。

    而這三件東西,雖然算不上稀世珍品,但也是很稀罕的瓷器了。

    三件算下來好歹也值個幾百萬人民幣。

    他既然來一趟,自然不能空手而歸。

    更何況貯茶器這東西可是不好找的,尤其是品相如此好的,更加難找。

    能在這裏發現,實屬運氣啊。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