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寶秘術

第四三五二章 牆倒眾人推(2/2)

    此璽原是三方一組套印中的一方,另外兩方則是“懋勤殿”璽和“八徴耄念之寶”璽。

    使用時此方“自強不息”璽作為壓腳章鈐用於禦筆作品之上。

    此璽和與之配套的另外兩方璽印在現藏於帝都故宮博物院的《乾隆寶藪》中都有明確著錄,將其與《寶藪》對比,無論是印材的質地、大,還是印文的篆法、布局都與書中的著錄相符合。

    此璽的所有者乾隆皇帝是滿族入主中原後的第四代帝王。

    他統治時期的清帝國是中國曆史上最為輝煌的時代之一,是名副其實的盛世。

    這種盛世表現在乾隆帝禦用璽印方麵,即是1800方的龐大數量和平定新疆回部後大量玉質印章的持續製作。

    當然,作為極端私密性的個人物品,禦用璽印的製作又與乾隆帝個人的經曆和思想密切關聯。

    因此,要正確地理解和認識乾隆帝的禦用璽印,我們必須將其置於當時的曆史環境中和他個人的一生中加以考察。

    乾隆55年,年邁的乾隆皇帝又一次迎來了紀年逢五、聖誕逢十的正壽之年。

    在乾隆帝看來,自己登基55年又恰逢八十整壽,實與地之數自然會合,是上眷佑的結果,值得大慶特慶。

    因此,早在一年之前的乾隆54年的中秋,乾隆帝就開始了對慶典活動的籌劃,包括禦殿受賀的地點、規模、各地及藩屬國萬壽貢品,等等。

    同樣,依照成例製作相應的寶璽也是活動籌劃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事項。

    那麽這一次,乾隆帝又會選擇什麽樣的璽文呢?

    這一次,乾隆帝將視線落在了中國儒家文化重要典籍之一的《尚書》之上。

    據《尚書》“洪範”篇記載:武王克商後,向箕子請教道之義,箕子便以洪範九疇相告。乾隆皇帝認為箕子所陳洪範九疇是“萬世帝王製治之源,……無一不關於為君者之一身一心”。

    而九疇中的第八“念用庶徴”與乾隆當時的以萬民為念的想法正相一致,於是,據此擬定“八徴耄念之寶”的寶文。

    關於為什麽要用“八徴耄念之寶”這幾個字刻製寶璽,乾隆帝自己在《八徴耄念之寶記》中是這樣解釋的:

    “思有所以副八旬開袠之慶,鐫諸璽,以殿諸禦筆,蓋莫若《洪範》‘八徴’之念。

    且予夙立願八十有五,滿乾隆六十之數,即當歸政。今雖八十,逮歸政之歲尚有六年。

    一日未息肩,萬民恒在懷。

    庶徴之八,可不念乎?

    念庶徴即所以念萬民。

    《曲禮》‘八十曰耄’,老而智衰之謂。

    茲逮八十,幸賴佑,身體康強,一日萬機,未形智衰,不可不自勉也”。

    可以,八徴耄念之寶的刻製既是乾隆對八十萬壽的紀念,也是對自己的戒勉。

    最早的“八徴耄念之寶”刻製於乾隆54年冬,並於第二年的立春日開始鈐用。

    需要明的是,和“古稀子之寶”一樣,“八徴耄念之寶”隻是一方主寶。

    除主寶之外,乾隆帝還同時選取了“自強不息”的寶文,刻製成副寶,與主寶相配。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