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寶秘術

第四二二三章 自來石(2/2)

    為了加強墓門的防盜功能,人們設計了各種巧奪工的機關,其中最為巧妙的是“自來石”和“頂門器”。

    前麵了頂門器,這裏一下這個自來石。

    自來石是一種原理簡單但構思巧妙的防盜設施,設在墓門內側,頂住墓門。對於墓門而言,自來石無疑就是鎖住墓門的門閂。

    使用自來石最成功的墓葬,當屬明神宗朱翊鈞,也就是萬曆皇帝的定陵。

    發掘定陵時,考古工作者沿著墓道尋找地宮入口便大費了一番周章。

    最終找到墓門時,墓門卻如攔路虎一般橫亙在人們麵前。

    定陵地宮的墓門為兩扇石門,高大厚重,打磨光滑,高.米,寬1.7米。

    參加發掘的考古工作者興奮地要開啟墓門,卻發現這兩扇門似乎生了根一樣,任人們如何推,它都紋絲不動。

    好奇的考古工作者從門縫向門內望去,原來,一根長1.6米的自來石抵在墓門之內,如門神般把守著墓門。

    自來石是一根在墓內頂住墓門的石柱,由於角度的穩定,使得在墓門之外用人力將墓門推開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但是,這根自來石是如何在墓室內抵住墓門的呢?

    難道是有人在修陵的工匠離開後留在墓室內,待外邊的人將門關好,他再將自來石頂在墓門上,然後留在墓室內給皇帝陪葬?很顯然,這是不可能的。

    早在戰國晚期,中原地區就基本結束了人殉製度,雖然帝王陵墓中仍舊時常有殉葬現象發生,但殉葬的人都會埋在玄宮之外。

    那麽,這根門神般的自來石究竟是如何自動立起並撐在墓門內的呢?

    自來石的機關是這樣的。

    首先將與之相抵配合的墓門的門軸上下端做成球形,兩扇墓門中間對縫的部位各鑿出一個突起。

    在墓門內的地麵與墓門中軸線相對的地方,鑿出一個近門處淺而另一端深的槽,石槽的寬度與自來石相同。

    關閉墓門之前,將自來石放在石槽內,並使之一端與墓門接觸。

    當撤出到墓門外的工匠們關閉墓門時,自來石借助本身的重量和門軸兩端石球的力量,緩緩落下,慢慢降低,直到頂端與墓門上留出的槽口對接,最後墓門嚴絲合縫關閉。

    巨大的自來石就是這樣神奇地自動頂在墓門內的。

    為了破解自來石以打開定陵地宮的墓門,考古工作者們群策群力,最後聯想到文獻中記載的古代盜墓者開啟自來石所用的拐釘,才恍然大悟。

    所謂的拐釘,是一種一端有長柄,另一端為半圈形的金屬器。

    開啟墓門時,將拐釘從門縫伸入,再將半圈形部分套在自來石上,握住拐釘的柄部,將自來石緩緩抬起,與此同時推動墓門,直到自來石豎立在地麵上,墓門就可以完全打開。

    發掘定陵的考古工作者就是用這個方法打開了封閉500餘年的明定陵地宮。

    考古工作者們打量著這根令他們耗費心力的自來石,其上竟有11個字——“玄宮七座門自來石俱未驗”,原來明定陵中的每一道石門都有自來石守門。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