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寶秘術

第四零一二章 唐代秘色瓷(2/2)

    烏原法師回答道。

    “行,我可以看看。”

    張元對古董的興趣,絕對是大於法器的,法器對他而言,是實用工具,是賺錢工具,而古董,才是他真正的興趣所在。

    烏原法師鬆了口氣。

    他之所以要讓張元鑒定古董,純粹隻是想要跟張元加深聯係而已。

    從張元麵壁那會兒,他就看出來此人的不凡,若成為朋友,日後真遇到什麽麻煩,還可以請你出手幫忙。

    這會兒即便是白送一件古董,他也不會有任何心疼之意的。

    更何況,他誌不在此。

    烏原法師拿出來的這件古董,屬於國內罕見的唐代秘色瓷荷花托盞。

    該托盞包括茶盞和盞托兩件器物配套組合而成。

    本來張元對於他拿出來的東西並沒有多大期待,然而看到之後,卻是心中震驚不已。

    唐代的秘色瓷啊,這可真得是稀罕物了。

    茶盞高6.5厘米,口徑9厘米,造型猶如一朵盛開的蓮花,口沿作五瓣花口弧形,外壁壓出內凹的五條棱線,形成五個花瓣的界線效果,茶盞內外素麵無紋;

    盞托高.4厘米,口徑15厘米,仿荷葉形,薄薄邊緣四等分向上翻卷,極具被風吹卷的動感。

    盞托中心內凹,剛好穩穩地承接茶盞,看上去似一件不可分開的整體,構成了一幅輕風吹卷的荷葉載著一朵怒放的荷花在水中搖曳的畫景。

    整個托盞青翠瑩潤如玉,青釉亮潔均勻、如冰似玉,胎釉結合緊密,胎為淺灰色,造型設計巧妙,製作精致,被鑒定為國家一級文物,無疑是越窯上品。

    這件越窯秘色瓷荷形托盞,折射出了唐代波寧佛教文化和茶文化的興盛,可謂是“禪茶一味”。

    蓮花為佛教的主要象征,是佛教四大吉花之一,又是八寶之一,也是佛教九大象征之一。

    足見蓮花與佛教關係之密切。

    荷形托盞的蓮花、荷葉造型,無疑為其烙上了深深的佛教文化印痕。

    茶盞為飲茶用具,基本器型為敞口足,斜直壁,一般較飯碗,較酒杯大。

    據考古或文獻資料證明,瓷盞在東晉時已有製作,所見實物器型為直口直腹壁,餅狀平底足,施青釉。南北朝時飲茶之風逐漸流行起來。

    唐代及五代時期的茶盞,以南方越窯和北方邢窯最著名。

    越窯盞多配有盞托,其托常常設計成荷葉卷邊狀,上托蓮瓣狀茶盞。

    唐代飲茶方式主要為煎煮法,即將以茶葉製成的茶餅碾成茶末後用開水煎煮,煮濃後盛到茶盞中飲用,飲用時將湯及茶末一起喝下。

    為防止茶湯燙手且兼顧敬茶禮節的莊重感,唐代流行“茶托子”——盞托。

    據陸羽《茶經》載,至中唐時,全國種茶已遍及4個州和一個郡,其中包括明州,也就是今的波寧。

    009年,《波寧日報》曾報道:在日本金澤大學舉行的波寧餘姚田螺山遺址自然遺存綜合研究日方成果報告會上,專家宣布田螺山遺址出土了6000年前人工種植的古茶樹,為世界最早種茶之發現!

    可見波寧種茶的曆史悠久。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