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寶秘術

第三九一七章 終於又撈到一件國寶(2/2)

    箱子裏有好幾件東西。

    魯正風的手有些顫顫巍巍地取出了其中一件給張元看。

    “張先生,這個是越窯青瓷蟾滴,聽您喜歡這種東西,我特地從老朋友那裏花了重金購得。”

    張元接過青瓷蟾滴,雖然不知道這是不是如魯正風所言,從老朋友那裏重金購來的,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這東西絕對是好玩意兒。

    他的心情忽然間變得暢快了許多。

    越窯青瓷蟾滴,原稱“三足蟾蜍水盂”或“三足蟾蜍形帶托盤青瓷水盂”。

    這個東西張元曾經在一本圖鑒上看到過,但實物還是第一次遇到。

    全器十分完整,通高6.7厘米,係在荷葉形托盤中,上置蟾蜍形水盂組合而成。

    淡灰胎,質細膩,通體施湖綠色薄釉,滋潤光亮,局部表微泐,足麵依稀見有支釘痕。

    從其輕盈端巧的器型特點來看,當屬文房用具。

    清代許之衡著《飲流齋瓷》稱:“蟾滴、龜滴,由來已久。古者以銅,後世以瓷。明時有蹲龍、寶象諸狀。凡作物形而貯水不多者則名曰‘滴’。”

    基此,本器應改稱“越窯青瓷蟾滴”為宜。

    蟾滴,造型可分上下兩部分:上為水盂,下為荷葉形托盤。

    水盂呈立體的蟾蜍形,橫長10.4厘米、高6.厘米。

    蟾蜍軀體作扁圓狀,昂首伸頸,口微啟,水可從口中溢出,雙目圓瞪,炯炯有神,頭頸間有桃葉狀角飾,頗富神奇色彩;

    後背微隆,器表滿布象征贅疣的靈芝狀乳釘裝飾,兩側間施以如意形卷雲紋;腹腔中空可盛水,上開置注水的圓孔;

    下腹部較為扁平,光素無紋;前有稍曲蹲的兩足,趾間有蹼,後端弧收下斂,並有獨足(肢)支撐如尾狀;

    蟾蜍體態輕盈而又充滿靈氣,造型取其躊躇滿誌,以求一搏之勢,生動逼真,栩栩如生,逗人喜愛。

    下部的托盤作大口圓唇,淺腹坦敞,臥足。

    口徑10.8厘米、足徑.5厘米、高1.5厘米。

    盤體呈兩側邊緣稍內卷的荷葉形,內腹壁刻劃纖細而清晰的葉脈,充分顯示出惠風吹卷荷葉的一派盎然生機,將荷葉形托盤與蟾蜍形水盂巧妙地組合成蟾滴,可謂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看到這裏,張元突然道:“這東西我們國家也有一件,我還記得1985年,那件蟾滴,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並於1989年入選《國家文物精品展覽》,為越窯青瓷中極其罕見的國寶。

    你這東西真舍得送給我?”

    在魯正風麵前,張元並未謊,他曾經在某博物館看到過同樣的東西,絕對精美無比。

    “當然舍得,它要不是國寶,我還不好意思拿來呢。”

    很顯然,魯正風知道這東西的價值,正因為如此,他才會拿來,其餘跟張元緩和關係。

    這也算是用心良苦了吧。

    “那就多謝了。”

    張元笑了笑,隨即又將目光放到了那青瓷蟾滴之上。

    這可是越窯青瓷啊。

    越窯肈始於商周,青瓷成熟於東漢,源遠而流長。

    逮至晚唐、五代及北宋初,以慈溪上林湖為中心的越窯,燒製的青瓷器已達到爐火純青、登峰造極的頂峰,被列為中國瓷窯之首。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