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寶秘術

第三七五七章 登門送寶(1/2)

    阿普電話裏頭很是興奮,也很是慶幸:“當然,這一次最該感謝的就是張教授你,要不是您,我可就成了最大的冤大頭了。

    對了,我和父親今會到舊金山去一趟,親自接您到這邊來,我們的翡翠公盤馬上要開始了,絕對不能出任何差池。

    所以還得有勞張教授您幫忙啊。”

    電話裏,阿普了一大堆話,其實意思嘛,就是兩個。

    一個是對張元佩服得五體投地。

    另外一個,就是要來找張元。

    張元你們過來吧,不過我要看到“誠意”。

    大約兩個時之後,阿普和他的父親穆圖斯,竟然還有那個秦方一起來了。

    張元雖然不太喜歡那個秦方,不過上門都是客,別人是來送禮的,也不是來打架的,沒必要在這上麵計較。

    他也不是那種心眼的人。

    穆圖斯恭恭敬敬地給張元道了歉,然後拿出了自己的“誠意”。

    張元一看到就喜歡上了那東西。

    這竟然是一件型的青銅器。

    根據張元的判斷,應該是西漢的酒器青銅盉。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釀酒的國家之一,自從發明了酒,隨之而來的各種不同類型的酒具便應運而生了。

    酒器有著相當廣泛的社會功能,除了用於存貯、溫煮、飲用等功能之外,還起到了作為一種禮器的社會功能。

    它成為衡量社會地位和等級製度的載體。

    隨著酒文化的演變與發展,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

    我們的祖先在學會利用糧食釀造酒的同時,各種盛酒的器物也就隨之開始了製作與發展。

    青銅盉器型源自陶盉,自二裏頭文化時期就開始出現,曆經商、西周、春秋戰國直至秦漢。

    尤以商周為最多,在先秦墓葬的禮器組合中具有重要地位,至戰國晚期,青銅盉由禮器轉變為實用器,開始走向衰落。

    青銅盉盛行於商代至戰國,形製多樣,一般是深腹、帶蓋、前有流,後有鋬,三足或四足。

    商代盉多袋足,且流在器頂上。

    西周時期盉流轉移至腹部,逐漸流行三足或四足盉。

    春秋戰國時,盉口變,腹部扁圓,流往往做成彎曲的鳥頭或獸頭狀,蹄形足較為常見,有的蹄形足做成動物形象。

    許多盉還加上彎曲的提梁,並用環索連結盉蓋與提梁,造型輕盈秀巧。

    對於青銅盉的功能,東漢許慎在《文解字》中:“盉,調味也。從皿,禾聲。”

    有的學者認為盉是酒器,在早期可能用來盛調酒水以調酒味的濃淡,這種調酒水古人稱之為玄酒。

    但是在商代晚期時,盉就常與水器盤同時出現在隨葬器中,因此它同匜一樣,可用來盛水沃盥,也是一種水器,究竟屬何類抑或二者兼有,目前學術界仍有不同意見。

    這件西漢鳥形青銅盉:通高1.5厘米,口徑7.8厘米,腹徑16.5厘米。

    形狀略呈球體,上有蓋,子母口,蓋上有鈕;短直頸,廣肩,鼓腹,圓底;

    底下有三獸首足,微向外撇,放置穩固;腹中部有流,彎曲抬起,流口為鳥首狀,鉤喙,微張;

    腹一側有柄,長而略折起,便於執握,腹飾一道弦紋。

    其高超的製造工藝和精美的造型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