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寶秘術

第三七四三章 文房奢侈品:臂擱(2/2)

    縱觀全圖,有山有水,見物見人,構思精巧;

    寥寥數刀,堤岸立現,而老翁背後的船艙,用刀細致,甚至可見蘆葦艙頂,兩者對比,可謂疏密有致。

    尤其讓人驚歎的是這件臂擱的刀工,山、岸、船、人依托原竹,有意保留青皮,下刀簡潔而不失老辣,深淺把握得當,極富畫麵感與層次感。

    老翁表情怡然,下顎胡須仿佛根根可見,頗有鬼斧神工之妙。

    此臂擱堅潤如玉,日久變紅,圖畫神采兼備,包漿自然熟舊。

    如同筆筒、筆洗、墨盒、印泥等其他輔助用具一樣,臂擱是中國傳統文房四寶必要的補充。

    臂擱的稱謂是從古代的藏書之所———“秘閣”轉化而來。

    在古代,“秘閣”指的是內府的一個圖書檔案機構,漢代以後都由秘書監掌管。

    “秘閣”一名後來又成為尚書省的別稱,尚書省在漢魏時是皇帝的秘書機關。

    大概在紙張發明以前皇家所藏的圖書秘笈大都隻是一些刻寫有文字的竹木片,而這種藏在秘閣中的竹木片後來也被代稱為“秘閣”。

    故明代時用來枕臂的臂擱也沿用了“秘閣”一名。

    臂擱的出現與古人的書寫用具和書寫方式有密切關係。

    過去,人們用的是毛筆,書寫格式自右向左,稍不留意衣袖就會沾到字跡。

    於是,聰明的明代文人們發明了臂擱。

    據聞,古代大考———科舉考試時,為防舞弊,都是由相關人員謄寫考生試卷,十幾份試卷抄寫下來手臂累得不行,而有了臂擱的幫助就輕鬆多了。

    因此,臂擱也稱腕枕。

    另外,文人墨客們在烈日炎炎的夏日揮毫潑墨時,將臂擱枕於臂下,一來可防止臂上汗水洇紙,二來由於竹子性涼,有祛暑功效,可得一時清爽,因而也有人管竹臂擱叫“竹夫人”。

    當然,長短與鎮紙相近的臂擱,也可充當鎮紙,壓在上麵,防止紙輕易被風掀起。

    其實,臂擱隻是眾多文房用品中的一員,文人書房裏的玩意兒很多,如水呈、鎮紙、筆架、墨床、硯滴、印盒、印章、香爐、筆筒等都屬於案頭文房用品。

    臂擱不是文房中的必需品,而是奢侈品。

    不一定每位文人都備有臂擱,筆墨紙硯是書房必備用具,而臂擱可有可無,隻有那些有情趣的、有經濟能力的人才會使用、收藏它,臂擱在文房用品中屬於錦上添花的東西,所以臂擱是書房裏的奢侈品。

    由於多為文人雅士所作,更賦予它不同尋常的高雅,自然備受讀書人鍾愛。

    明清時竹雕工藝興盛,單是載入典籍的工匠就有00多人。

    而相當一部分的書畫名家,同時也是竹雕高手,如明朝嘉定派的“嘉定三朱”、金陵派的濮仲謙等。

    因而,出自這些名家之手的竹臂擱,總是價超同輩。

    這件臂擱的作者是清代韓山,字少穀,竹刻專著《竹人錄》記載其“善於竹刻,兼通書法,字體娟秀不失古雅”。

    竹臂擱雖屬器,但往往精雕細琢,透視出書、畫、刀等多處功力,給人豐富的啟迪。

    這東西,還真是貨真價實的古董啊。

    “開個價吧。”

    張元看向店老板道:“這個東西,我看中了。”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