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寶秘術

第三七三二章 正氣硯(2/2)

    嶽飛、謝枋得、文祥三位英雄前仆後繼,銘硯以明誌,英雄業績,可歌可泣,真是一硯見三雄、丹心萬古傳!

    三位宋室孤忠死後,這方寶硯經朝曆代,輾轉飄泊,閱盡世間滄桑。

    到了清道光元年,此硯從集市商人手中被江浙東陽縣令陳海樓買去,後又被陳的後代轉手換了錢。

    光緒二十年秋,這方硯終於在皖南為福省人吳魯所得。

    吳魯感於此硯‘得乾坤之正氣’,如獲至寶,遂為之取名‘正氣硯’,並由此稱自己的書齋為‘正氣齋’。

    正氣硯歸宿於吳魯,可謂平添浩然正氣。

    吳魯,字肅堂,號且園,光緒十六年殿試以一甲第一名奪魁狀元,授翰林院修撰。

    他為人剛正,一生憂國憂民。

    八國聯軍入侵中國,他挺身而出,擔任軍務處總指揮,奮起抗戰,一麵哀歎同僚們‘鮮有實心為國者,時局日壞’,一麵向愛國者們振臂高呼‘毋效楚囚相對泣,拔劍收取舊山河’,從他的身上,我們看到了嶽飛、文祥、謝枋得的精神與人格。

    吳魯去世後,正氣硯由他的第四子忠善珍藏於家鄉。

    吳忠善特將書齋取名‘守硯齋’。

    吳忠善的長子普霖僑居菲律賓;次子旭霖留學日本,後在神戶大成公司任總經理。

    19年吳旭霖懷著赤子乏心回國辦學,此時彌留之際的父親將正氣硯傳給了他,他深知守護寶硯的重要,將其藏之於高閣。

    縱觀這正氣硯的曆史,我們可以看出,它已經不僅僅是一塊硯台那麽簡單。

    它是愛國精神的傳承,是剛正不阿的傳承,是一件精神價值遠大於實際價值的東西。

    在座的有很多華僑,我給這件東西標一萬美金的價錢,很貴嗎?”

    “不貴!”

    台下觀眾的吼聲十分響亮。

    或許也是因為張元的話,足夠慷慨激昂吧,那抑揚頓挫的聲音,真得是讓人聽得熱血沸騰。

    很多人其實並不知道正氣硯是什麽,但是卻知道嶽飛、文祥是誰。

    這兩人用過的端硯,還在上麵留下了文字,那麽這東西的價格就不應該便宜。

    普通人是最終於被忽悠的,經常別人煽風點火,點激動人心的話,一下子就激動起來了。

    現場的這些觀眾也不例外。

    他們此時根本不在乎那端硯是不是真正的正氣硯,隻知道張元的話,到了他們的心坎上。

    然而那邊三位專家的表情卻是很稀鬆平常,表現非常理智。

    西川正雄也曾懷疑這是正氣硯,但最終否定了。

    畢竟曆史上的正氣硯,他並沒有見過,就這麽一塊硯台,隨隨便便就能仿製出來吧。

    萬一判斷錯了,那麽在觀眾麵前可要丟臉了。

    所以,他沒那個魄力去表示這東西是正氣硯。

    然而張元卻能肯定,這看起來已經破損嚴重的端硯,正是那傳聞中的正氣硯。

    別忘了,他是有鑒字訣的。

    雖然看起來,這方硯台與傳中的正氣硯有些差異,但傳的東西,肯定會出現偏差,這並不算什麽。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