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寶秘術

第三七一八章 三麵銅鏡(2/2)

    金代統治者把大批中原漢人工匠遷往北方,促進了文化藝術的發展。

    金代銅鏡在北國異軍突起,不僅繼承了戰國及漢唐五代遺風,同時也影響著元明清三代。

    金代銅鏡受到漢族鑄鏡的影響,在銅鏡的鑄造工藝上獨樹一幟,既吸取了中原地區漢族鑄鏡的優良傳統,又體現了遊牧民族特有的豪放粗獷的氣質。

    同樣題材的鑄鏡,正是因為金代的民族特色,使其呈現出不同於漢地鑄鏡的風情來,雖然不如漢地鑄鏡那般精美細致,顯得頗有些粗糙狂放。

    但正是這份粗糙狂放卻散發著原始的、野生的、跳動的生命氣息,讓人看了常常忽略它的粗糙,而深深地被它的生命氣息所吸引。

    金代時期人物故事鏡的題材內容最豐富,人物故事鏡也最為流行,大多采用中原地區廣為流傳的傳典故及喜聞樂見的圖案,在我國青銅工藝發展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作用。”

    聽著張元的話,劉金寶連連點頭,米特也是笑了起來。

    男人最帥氣的時候,就是看起來很淵博的時候。

    “這麵應該是金代雙魚鏡!”

    張元拿起其中一麵銅鏡道:“目測直徑0.5厘米。

    圓形、圓鈕。

    雙魚體大寬肥,幾乎塞滿了鏡背內區。

    鯉魚刻畫極清晰逼真。

    鈕周圍波濤起伏,近緣處水波回旋形成一圈帶波紋。

    寬素緣。

    該雙鯉造型準確,精細寫實,栩栩如生,動感強烈,呼之欲出,紋飾粗獷豪放、不求精細,給人以極重的形象感受。”

    完,他便將銅鏡給了劉金寶:“仔細看看為師的那些特點。”

    然後,他又拿起了第二麵銅鏡道:“這是金代雙龍鏡。

    目測直徑17厘米。

    八瓣菱花形,圓鈕。

    兩條龍首尾相接,但彎曲的姿勢不同,一龍彎曲起伏,另一龍呈字形曲轉。

    兩龍頭部結構簡單,但有龍角,兩前肢粗短作爬行狀,兩後肢一伸一微露出。

    前肢肘部伸出飄帶似的肘毛,雙龍與菱邊空白處各配置一組雲紋。

    此鏡紋飾清晰,整體浮雕感強,顯出龍強勁的力度美和動感美。”

    完話,又給了劉金寶。

    不用他提醒,劉金寶現在都會非常用心地去學習他所的每一句話。

    “這第三麵銅鏡是金代柳毅傳書鏡。

    目測直徑16.6厘米,圓形,圓鈕,寬素緣。

    鏡左緣處沿著鏡邊向上方伸出一株大樹,枝冠延至右上方,枝葉繁茂,有果實。

    樹下一男一女作對話狀,女子高髻長衫,回首作語,男子戴襆頭,長袍玉帶,躬身拱手。

    五隻羊散居畫麵,或食草,或奔跑。

    不遠處一童子牽馬而立。

    鏡鈕下一長線紋隔開水陸,下半部水流湍急,兩條大魚遊戲其中。

    此鏡紋飾內容反映的應是‘柳毅傳書’故事內容中‘涇水托書’的情景。

    此鏡水紋占據了一半的部分,雙魚嬉戲也增添了裝飾意味和愛情寓意。”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