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寶秘術

第三六七三章 根雕(1/2)

    “贗品!不是吧師父,明明那麽漂亮的東西!”

    兩個人都傻眼了。

    “漂亮能當飯吃啊?”

    張元沒好氣道:“別以為你們跟著我轉悠了幾,就什麽都明白了,你們現在還差得遠呢,好好看著,別亂出聲。”

    劉金寶和李雲璐都羞愧地低下了頭。

    他們兩個,真得有點太自得了。

    或許是覺得這兩跟在張元的身邊,聽了許多,也看了許多,就算是半個行家了。

    殊不知,古董這個行當,要麽你有特殊能力,否則的話,沒有幾年,甚至十幾年紮紮實實的苦功,那是根本無法成個樣子的。

    別專家了,連懂行都算不上。

    “好了,也不用耷拉著腦袋,繼續看吧,這一次的拍賣會,興許能讓你們兩個多學點東西,不敢讓你們成為專家,但最起碼可以多給腦子裏塞點知識,以後用得著。”

    此時的拍賣台上,放著的是一件雕琢精美的根雕麒麟。

    主持人侃侃而談道:“根雕,中國傳統雕刻藝術之一,是以數根、樹身、樹瘤、竹根等的自生形態及畸變形態為藝術創作對象。

    通過構思立意、藝術加工及工藝處理,創作出人物、動物、器物等藝術形象作品。

    根雕藝術是發現自然美而又顯示創造性加工的造型藝術,根雕工藝講究‘三分人工,七分成’,意為在根雕創作中,應主要利用根材的然形態來表現藝術形象。

    輔助性進行人工處理修飾,因此,根雕又被稱為‘根的藝術’或‘根藝’。

    根據考古發現,古人不僅采用木、玉、骨、石以及貝殼等物製作裝飾品,同時也采用樹根或竹根製作裝飾品。

    198年,從湘北江陵馬山一號楚墓出土了戰國時代的根雕作品‘辟邪’。

    作為鎮墓獸的這件根雕作品,虎頭龍身,四足雕有蛇、雀、蛙、蟬等紋樣,富有動勢,顯示出兩千三百多年前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根雕藝術品已達到了自然形態和人工雕琢巧妙結合的水平。

    西漢時期,孔子的後裔曾利用楷木自然彎曲的形態製作拐杖。

    南北朝時期,已出現了不少利用樹根製作的杖頭、筆筒、佛柄、抓背、煙鬥等實用品和家具。

    隋、唐以後,根雕不僅在民間普遍流傳,同時也得到皇室貴族的青睞,據《新唐書·李泌傳》記載:‘泌嚐取鬆樛枝以隱背,名曰‘養和’,後得如龍形者,因以獻帝,四方爭效之。’

    的是唐時鄴官李泌采用然樹根,製作龍形抓背獻給皇帝一事。

    韓愈在《題木居士》中有‘火透波穿不計春,根如頭麵幹如身。偶然題作木居士,便有無窮求福人’的詩句。

    詩中的‘木居士’,就是一件被視作‘神佛’形象的根藝作品。

    宋、元時期,根的藝術不僅在宮廷和民間流行發展,同時還出現在石窟、廟宇之中。

    在中國的一些石窟和廟宇內,仍然保存著根雕的佛像。

    明清兩代,根雕技藝已趨成熟。

    明代有以竹根雕著稱的濮仲謙為代表的金陵派和以朱鶴為代表的嘉定派。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