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寶秘術

第三六三三章 掐絲琺琅銅胎獅子(2/2)

    “師父,什麽是掐絲琺琅啊?”

    劉金寶絕對是個好學的好徒弟,遇到不懂的,立即就問,這一點可真是比李雲璐強。

    張元笑了笑道:“掐絲琺琅俗稱‘景泰藍’,是中國傳統手工藝品之一。

    實際上琺琅工藝是舶來品,其原產地在今的中東地區,約在公元1-14世紀,掐絲琺琅工藝傳入中國。

    琺琅工藝雖是舶來品,但一經傳入中國大地,即與我國已有的金屬燒造工藝、鑲嵌工藝和諧地融為一體,心靈手巧的中國工匠很快掌握了琺琅器的製造技術,所製琺琅器在造型、圖案等方麵完全民族化,甚至不留有任何外來文化影響的痕跡。

    按照製作工藝,金屬琺琅器分為掐絲琺琅、鏨胎琺琅(內填琺琅)、畫琺琅三大品種。

    琺琅器具有金屬的堅固性、玻璃的光滑性和琺琅釉的耐蝕性,是實用與美觀完美結合的工藝美術品之一。”

    “沒想到這東西居然還是中外結合的玩意兒啊,掐絲琺琅都是這種造型嗎?”

    劉金寶又問道。

    張元搖了搖頭道:“那當然不是了。

    在眾多的掐絲琺琅傳世品中有一類動物造型的陳設品,可謂獨樹一幟,別開洞。

    動物造型的琺琅最早出現在明晚期,有少量鴨形香熏、甪端等傳世品。

    清代乾隆時期開始大量製作,有傳中的神物,如龍、甪端、麒麟等;

    有寓意下太平、長壽的吉祥動物,如太平有象、仙鶴等;

    有大自然中的動物,如獅子、鴿子、雞、鴨、兔子、羊、鳧等;

    有仿古形象的犧尊、鹿等。

    這些動物造型的琺琅器皆造型生動,惟妙惟肖,惹人喜愛。

    他們不僅僅是陳設品,大部分動物的背部都有可以轉動或可以打開的蓋,兼做香熏用,其形象之可愛,設計之巧妙,令人歎為觀止。”

    給劉金寶解釋完,張元就開始自己鑒定起這對獅子了。

    雖然紐蓋特是掐絲銅胎琺琅獅子,但究竟是不是真品,他還需要做進一步地鑒定才能得出結論來。

    從外表來看,這件銅胎掐絲琺琅獅子,通體采用銅胎鏨刻、鎏金、掐絲琺琅工藝製成。

    獅子為蹲坐形態,二目圓睜,張吻,披肩卷發,胸前垂掛鈴鐺,左側獅子腳下踩幼獅,右側獅子腳下踩球。

    眼球鑲嵌木變石,愈顯其威武凶猛之態。

    獅子本不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動物,它的故鄉在非洲、印度、南美等地。

    據獅子是從西域傳到中國,相傳東漢年間,獅子被作為禮物送給中國的皇帝。

    隨著佛教的傳入中國,被佛教推崇的獅子在人們心目中成了高貴尊嚴的靈獸。

    但這種傳究竟是不是真的,就不得而知了,畢竟古代很多傳聞中的東西,都有點牽強附會的感覺。

    明清時期,獅子的立體造型作為圖案被運用的更為廣泛,單就琺琅工藝而言,明宣德時期的掐絲琺琅雙陸棋盤中裝飾有七獅戲球圖,獅子的形象少了一分威嚴,多了一分頑皮。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