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寶秘術

第三六二七章 收徒(2/2)

    人少,盤剝對象也就少,造成東漢末年各個割據勢力麵臨的另外一個問題就是財政困難,整個社會鬧錢荒,貨幣市場出現了五花八門質量低劣的“惡錢”,如董卓的“榆莢錢”,還有民間的減重五銖、剪邊五銖、侵輪五銖等等,總之就是盡量把一個錢變多個使用。

    靠鑄大錢解決財政困難的,首先是三國中實力最弱的蜀國,漢獻帝建安十九年,劉備攻打益州,為解決軍需,鑄“直百五銖”。

    用鑄造兩個五銖錢使用的原料鑄出的錢,卻要當五銖錢的一百倍使用,這實在和搶錢無異。

    不過,首先發明這種把一個錢變著法當若幹錢使用的“麵值貨幣”的人,並非劉備,而是王莽。

    王莽在西漢居攝二年第一次改革貨幣,發行了大錢、契刀、錯刀三種大麵值新貨幣,分別折合五銖錢五十、五百和五千,此後多次“幣改”,各類大麵值貨幣改頭換麵,卻始終存在。

    當時有批評者指出,他鑄造的大錢“大泉五十”重不過十二銖,卻要當五十倍使用,因此王莽的貨幣改革被人貶為“瞎胡鬧”。

    由於錢幣不斷減重,相鄰的蜀地又通行起虛值當百錢,鑄造自己的貨幣成為吳國當務之急。

    《三國誌·吳誌·孫權傳》有兩項記載:一是“(嘉禾)五年春,鑄大錢,一當五百。”二是“赤烏元年春,鑄當千大錢。”

    就當時來看,孫權至少鑄造過這兩種錢。

    孫權的“大泉當千”是繼王莽之後鑄造的又一虛值大錢。

    目前所發現的“大泉當千”錢,最早的鑄於公元8年,最晚是公元46年,早期的較重,也不到三十五銖,後期的則不足二十銖。

    曆史上往往錢幣減重或者大額錢幣的出現,都會引起私鑄(投機行為)。

    剛開始,官方鑄造的“大泉當千”徑一寸四分,重十六銖,還比較規矩,像個樣子。

    後來,你也鑄,我也鑄,一發不可收拾。

    而私鑄錢更惡劣,有縮量的,有減重的,惡劣到家的甚至有鑄出來的“大泉當千”錢隻比普通五銖錢大一點,重一克多,卻要當一千個普通五銖錢用。

    ***間更有仿製盜鑄的“大泉二千”、“大泉五千”錢,造成今泉界收藏的“大泉當千”版別繁多,五花八門。

    事情到了這一步,不鬧出惡性通貨膨脹才見鬼了。

    據當時有些商販們根本不敢收銅錢,索性恢複了物物交換。

    值得一提的是,張元手裏的這枚“大泉當千”,是在洛州省登封縣的一家廢品收購站揀選的。

    這是劉金寶的爺爺收來的。

    登封在中原腹地,屬曹魏地盤,離魏國的國都洛陽很近。

    令人稱奇之處正在於此,“大泉當千”怎麽會跑到敵國的腹地來?

    一個解釋是,當時“大泉當千”鑄造的數量很大,難免有漏網之魚;

    另一個解釋是,當時各個敵對政權之間貿易往來還是比較頻繁的,銅錢實在太重,如果有大宗交易,一個錢當一串錢花的大錢攜帶方便,偶爾用一個,也是有可能的。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