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寶秘術

第三五八七章 絹畫(2/2)

    筆墨上,黃賓虹以重墨細筆勾畫樹木茅屋,再用墨層逐漸積累,由輕而重,直至濃墨打點,突破了畫麵墨色的限製,作品一派色漬漫溢、流彩飛揚,色墨渾然一體,令山水意蘊散發出別樣的魅力。

    黃賓虹的中國畫,畫麵染色不多,突出赭石和草綠色的鮮亮,其崇山峻嶺,山路曲折,遠景蒼山之蔥蘢,近景茅屋之孑然,不落尋常蹊徑,筆墨枯潤相間,有虛有實,繁而不亂。

    011春拍,黃賓虹的精品《黃山湯口》以00萬元起拍,477.5萬元成交,超估價十倍,並創下黃賓虹作品拍賣的最高紀錄。

    01年在香港秋拍上,黃賓虹的一幅《山水軸》以110萬起拍,最終以50萬成交。

    這幅畫如果是真的,那當真價值不菲啊。

    “大叔,我知道你們的這個黃賓虹,我父親那裏還有他的作品收藏呢,隻是絹畫是什麽?難道畫不都是畫在紙上的嗎?”

    溫蒂好奇地問道。

    “絹,是一種薄的絲織物,它既是古人華麗服飾的主要材質,也是古時書畫作品的重要載體。而在絹上作畫,便是絹畫。”

    張元解釋道。

    其實由於各個時代書畫家所使用的絹不同,掌握各時代絹的工藝特征以及書畫家用絹的習慣,對於鑒定書畫作品的時代與真偽有很大幫助。

    在我國,用絹作畫已有數千年曆史。

    據記載,我國最早的絹畫是周穆王時的《八駿圖》,這是見於記載的第一幅絹畫。

    新中國建立後,考古發掘也多次出現絹畫。

    如在沙城出土的戰國墓中發現的帛畫。

    同樣,在197年沙城市郊“馬王堆”西漢一號墓中也發掘出來一幅覆蓋在內棺上的帛畫。

    東晉顧愷之的名畫《女史箴圖》也是在絹上作畫。

    不難看出,伴隨著中國絲織業的產生與發展,中國絹畫的曆史也是源遠流長。

    “原來絹畫是你們中國的傳統藝術啊,真是漂亮,可是這樣的畫,鑒定真假的方法跟紙質的一樣嗎?”

    溫蒂作為一個古董行裏的學生,態度顯然要比歐陽曉丹好得多,最起碼不懂的時候,她是會問的。

    張元對這個,也做了一個簡單的介紹。

    判斷絹畫的真假,同其他載體的字畫一致,最主要的憑證是署款、印章、印色。

    不同的是,絹畫以絹為載體,絹的年代遠近、生熟、粗細成為鑒定真偽以及時代的重要佐證之一。

    如何判斷絹的年代遠近,有些人想當然的認為絹的顏色是一個重要指標。

    按一般人的想法,年代越遠就越黑,有一定道理,但不盡然,因為保存的如何才是關鍵。

    清代末期的絹畫,到現在年代並不遠,可是有的已經很黑很破爛。

    它的絹色雖黑,其黑色卻顯著浮,並沒有深入到絹素的肌裏,不難識別。

    唐代閻立本的《步輦圖》,幾乎是深麥黃色。

    宋代趙佶的《聽琴圖》,如新絹,隻是絹表麵上的浮光失掉了。

    可見,絹的年代遠近,並不決定於絹色深淺,而是決定於絹絲收藏的如何,絹色是否深入絹素的肌理和絹絲的韌性。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