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寶秘術

第三五七三章 精神漏兒(2/2)

    朋友跟張元介紹:“這位劉一手要想你這是假的,一會兒就連你自己都不相信東西是真的了。可他要自己那東西是真的,同樣也用不了一會兒,你就會信他是真的。”

    劉一手給自己的藏室起了個名字,就叫“是真齋”,一進門,沒別的,您第一個見著的,就是“真的”倆字。

    誰那麽大膽子,敢把自己收藏的古董都當成真的,可他劉一手就敢!

    不過劉一手也不是什麽學問都沒有,就是一玩家子。

    他跟很多文人一樣,喜歡清代學者惠棟、阮元、錢大昕以及章太炎的老師俞樾,喜歡沒事的時候翻翻《齋集古錄》什麽的,所以張元跟他,你這個漢代兩字,我要給你打引號,他沒意見。

    引號不意味著這隻玉豬就是假的,質疑是每一個人的權利,你聽他這東西的漏在哪裏――

    玉豬是劉一手上個月從一個賣雜項的古玩商手裏淘來的。

    見著的時候,一共有三五隻,有白玉、黃玉、青玉,劉一手單單看上黃玉的那隻。

    張元插話:“你為什麽喜歡黃玉的那隻,不就是因為我有一隻嗎?想跟我比。”

    他不是,白玉、青玉的質地都不好,先不管是不是漢代的,賣東西的人都這麽,一下子也看不出來。

    他有一個看法,玉就看質地,你就是黃帝時代,我也不跟你計較,隻要玉質上乘,東西不貴,就是漏。

    黃玉豬開價000元,回價1500拿下。

    劉一手:“就這黃玉,不給我0萬,你別想拿走。這不就是漏嗎?”

    鬧了半,就這麽個漏。

    後來李書恒把這個事兒寫成了文章,那時候玉豬還在劉一手手裏把玩著,可他堅信這就是一個“漏”。

    無獨有偶,謝女士去年春去香港玩,花了6000元人民幣買回了一部線裝本《詩經》,輾轉托朋友找到張元,讓他給看看,值不值6000元。

    他該怎麽呢?隻能不錯吧。

    可她還是不依不饒的,非要拿著書和資料跟他見麵。

    礙於朋友的麵子,就見吧。

    還沒幾句話,這位謝女士就拿出一家拍賣公司的拍賣圖冊,指著上麵的一件拍品圖片:“您看,是不是和我的書一模一樣?起拍價十幾萬呢。這書還沒有我的書好,我的書起碼也值幾十萬了吧。”

    這時張元才明白了,收藏撿漏兒,撿這種精神漏,比什麽都重要啊。

    那是一種人們的美好感受,試想一個人花6000元買了一件,在他(她)心中值60萬的東西,這是一件多麽愉快的事情呀!

    收藏真的不太狹隘,撿漏兒也不能被理解得太狹隘,這麽玩兒才是一件樂事。

    張元把這些話給了斯蒂芬·貴諾和西川聽。

    笑眯眯地道:“你們或許在網上或者報紙上看到過別人這些東西值錢,但那不過是文章上的而已,所謂的精神漏罷了。”

    “三萬美金,你不賣的話,我就去看別的東西了啊,相信你這裏應該還有比這寫更好的東西吧?”

    西川或許還無法被張元講的故事給嚇唬住。

    可斯蒂芬·貴諾卻不一樣啊。

    他急忙一把攔住了正要繼續撕書的西川,並表示,就三萬美金,把這些東西賣給張元。

    張元心裏頭樂。

    那是因為他有自己的門路。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