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寶秘術

第三五五八章 朝元仙仗圖(二)(2/2)

    《宣和譜》謂:

    東華位乎震,自乾再索而得震,乃帝出應物之象,非道家不知此義是也。

    又武虞部常繪三十六帝於上清宮,其赤明帝潛寫入太宗禦容,真宗見之,焚香再拜。

    蓋赤帝即南極帝,以宋火德王故也。

    此卷亦虞部之筆,而五帝朝元隻得南、東二帝,其餘皆已佚去。

    他時延津劍合,固是佳話,否則此一截正通卷聚精會神處,謂之全壁,亦奚不可耶。

    至辨正之精確,則鬆雪一跋已詳,無庸更贅一字矣。”

    此圖隨後為陳桐君所得。陳桐君,字鳳翁,室名“補讀廬”,號“穎川飛鳧人”,順德人。

    翰墨軒主有陳桐君題於乙卯中秋節之跋(紙本),記其收藏該畫之緣由及原跋損毀情況:“吳道子五帝朝元圖,嶺南名跡也,南海盧氏藏之四世滄桑,後盧氏尚新學,盡棄前人珍秘,予於肆購得之,奇緣也。

    乙卯八月朔,吾粵東西北三江水同時並,平地水深逾丈。

    翌日大火亦至,倉卒出險,僅攜倪高士淡室詩卷、趙文敏夫婦合作蘭竹卷,獨吳跡倒卷至將柯敬中、趙俞二跋損去。

    回憶途中滅頂三次,水浸六時,雖有少損,亦雲厚幸。”

    鑒於趙、柯之跋被損,陳桐君特憶補錄如下:

    趙跋雲,玉山顧仲瑛贈此卷與道士餘彥祥藏之十餘年,偶以見視,誠奇寶也。

    然非深知漢魏石畫之神理,鮮能領略其奧妙。

    審此人殊其貌服別其製,繁而不紊,簡而無遺,環佩飛揚,千變萬化,始知曹衣出水,吳帶當風,固非虛譽也。

    柯跋謂金人破汴,餘珠玉帛輦之北行,古書名畫,棄之路下道上,卷割裂垢甚,必經浩劫,他日恐無延津之合,而卷中聚精會神處,全在東南二帝與護法。

    法謂之全璧,亦奚不可按武宗元朝元仙仗,自南渡後已歸賈相悅生堂,古跡記斑斑可考。

    此卷前後並無賈似道悅生堂封字葫芝等印,其非虞部明矣。

    宋人去唐未遠,吳跡尚多留存,源流亦易於稽核,翟張二公,定為吳筆,必有可證,宋之不逮,唐者筆力古拙矣。

    吳生本傳有洛城玄元皇帝廟壁五聖朝元圖,杜工部詩句亦恰為寫照,更馳借王送子圖以校如出一手,餘定為玄元皇帝廟壁之稿本,可無疑矣神。

    據此可知,陳桐君得此畫應在民國前後,1915年後易手於畫肆。

    據19 年8 月19 日香港《探海燈周報》刊《百粵賞鑒家中之羅原覺》一文透露:

    羅原覺“以七千元之資與何麗甫之戚劉開買朝元仙仗圖絹本一卷”。

    195年十二月初一,羅原覺為之長跋,屬友人黃喬書於卷後。

    羅跋謝蘭生之跋為陳桐君割去。

    不過,羅氏在重新裝裱時又把陳跋割去,使之流落坊間。

    至於陳氏及羅氏還割去什麽題跋與藏印,則已不得而知了。

    很多曾經生的事情,在書本之中記載都不夠詳細,真正要去調查,完全是要看運氣的。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