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寶秘術

第三五二七章 外熱內冷(2/2)

    來奇怪,青銅器作為中華文化的瑰寶,幾千年來一直深受人們的關注與喜愛。

    中國藝術品市場風生水起高展了近二十年,為老一代文人、鑒賞家推崇的青銅器的主導市場反而在國外?

    佳士得曾誌芬認為:這先是國內外收藏理念的差異,國內如今隨著收藏熱的興起,很多人更在乎投資和回報,而非真正的藝術研究價值。

    而美國人買藝術品的標準普遍是考慮東西是否具有曆史研究價值。

    “今的藏家幾乎問得最多的問題都是這東西幾年後能升值多少?三分鍾不回郵件就會來電話催。”曾誌芬略帶不解地。

    因青銅器本身存世量就很有限,藝術精品更是少之又少,加上鑒定、賞析等知識性門檻高,使得青銅器的市場未能被迅拉動。

    因此很多人未能將其視為投資佳品。

    再者,因為海外學者一直都很重視中國青銅器,所以在戰亂期間,甚至到了解放後,大量青銅器還是不斷流往國外,更有甚者,在19世紀末至世紀初期曾有大量高古青銅器被盜劫、掠奪、販賣到海外市場,凡此種種都為海外青銅市場奠定了基礎。

    陝州古城青銅器收藏家王先生也過:“青銅器在我國是被禁止拍賣或私下交易的,中國有明文規定,如果不能提供詳細資料證明該件青銅器為49年之前出土的,都應歸國家所有,因此一切買賣青銅器的活動都視為非法。

    事實也如此,國家對於青銅器買賣類的犯罪打擊的力度是很大的。

    在打擊犯罪的同時,很大程度上也抑製了國內青銅器收藏拍賣市場的展。”

    正是因為國家目前對青銅器市場買賣的限製以及國內握有雄厚資金的大買家缺乏預見性,未能對青銅重器引起足夠重視,導致紐約和倫敦幾乎主導了中國青銅器的市場,並且在拍場上拍青銅器的成交走向已經成為判斷青銅器趨勢的重要標杆。

    就近十多年的海外拍賣情況來看,青銅器上拍的數量還是非常有限的,遠不及書畫以及瓷玉龐大的交易數量。

    青銅件不做統計,具有觀賞價值的中等以上體量的青銅器平均每年的上拍量不過百件。

    也許被明清官窯的行情和勢頭所掩蓋,青銅器在不溫不火中交易價格雖在逐年增高,卻並不為人所重視。

    直到皿方罍的出現方給藝術品市場帶來有力地警醒,重新把很多人的視線轉移到重要的青銅文化上來。

    令大家記憶猶新的應該是,在年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上,一件明嘉靖五彩魚藻紋蓋罐以高達萬港元成交,成為當時成交價最高的中國瓷器,一度被業內津津樂道。

    而在同年秋季,一件長9.9厘米的西周青銅簋僅以17.4萬英鎊拍出,成為年度最貴的中國青銅器。

    在其價格參照下,其餘數十件青銅器成交價均在數萬美金左右。

    然1年月,這件高度達到6.6厘米的缺蓋“皿全方罍”拍出了94.6萬美元(約合7萬元人民幣)的價,創造了當年中國青銅器、中國藝術品的最高紀錄。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