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寶秘術

第三四九二章 大千紙(2/2)

    張元在帝都住的時候,認識了一個津城舊城裏的人,他的名字叫王士培,此人便以珍藏紙為樂。

    開端時,他為人奔波稅契之事,也因而對紙有了一定的認識。

    之後,他對紙產生了濃重的興味,幾十年來對廢棄的古舊契紙孜孜以求,處處留心,日積月累,不覺已集聚契紙五百餘件。

    這些契紙自明初始,迄民國初年,連續不絕。

    他收存和過手的契紙很多,對明代以來古紙的研討也越來越深,對紙質及新舊、真偽一看便知分曉。

    這位“津沽奇人”終於成了一位遠近出名的古紙標本珍藏家。

    固然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像王士培這樣的珍藏家,但是學會鑒別古紙,對每一個喜歡中國文化的人,未嚐不是一件賞心樂事。

    鑒別古代各種紙箋,先要熟習控製各個時期紙質和各種紙的製法、特點、方式、裝飾圖案等狀況,再應用現代特地的剖析儀器停止測定。

    各個時期的紙質均有各自的特性。

    簡單而言,唐以前主要以蔡倫之法造紙,即網紙、麻紙。

    唐宋是紙的推行與開展極盛時期,曆時約六百五十多年,是中國曆史文化

    影響後世相當重要的一個階段。

    唐代始有硬黃紙唐末五代有薛濤箋。

    到五代、北宋始有澄心堂紙,有黃白經箋,可揭開運用。

    宋代紙粗厚而且綿,宋版書紙質軟。

    宋人書畫多用澄心堂紙,它的紋路斜側一邊,隱有龍鳳。

    卷冊之類多用黃色經紙。

    元、明、清約六百餘年間,紙的造法沒有多大的改動,但是由於印刷術的創造,用紙址大增,嫩竹日漸成為製紙主要原料。

    最值得一提的是,元、明的名書名畫著重筆墨精妙和水墨的氣韻,所以在紙比絹易於揮此特征的大前提下,一改唐宋喜用絹的形勢。

    這一時期宣紙仍是書畫界的寵兒。

    元代紙紋細而薄,因而元人書畫易於脫損,元版書字瘦硬紙薄。

    明代時用膠礬的紙隻要宣德年間消費,書畫家普遍運用宣紙。

    理解到各個時期紙的特性,判別紙的時代和真偽自然就心中有數了。

    “這不是古宣紙。”

    張元看了楊懷仁一眼道。

    “嗯,不過倒是有點意思。”

    楊懷仁隻有意思,但並未怎麽個有意思法,大概還是想看看張元有什麽樣的判斷。

    張元笑了笑道:“紙上有暗印,而且還挺明顯的。”

    其中一邊暗印上寫著“蜀箋”兩個字,另外一邊的暗印則寫著“大風堂監製”五個字。

    張元仔細鑒定過了,這種紙的白色並不是很刺眼,反而顯得有些淡舊,沒有一點雜質,手感光滑勻淨,應該是陳年舊紙無疑。

    當然,陳年的東西卻並非古紙,那麽多半就是民國的東西了。

    利用鑒字訣確認過之後,他也認定了自己心中的想法。

    這東西就是民國時期非常有名的大千紙。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