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寶秘術

第三四八八章 天下第一筆的故鄉(2/2)

    劉昌明,過去老師傅們常:“一技傍身,走遍下都不怕。”

    他至今仍深以為然。

    劉昌明的這番話,讓張元對善璉這個鎮愈有了興趣。

    他們喝著茶,慢悠悠地聊著,不知不覺時間就慢慢流走了。

    於是約定第二一大早在酒店見麵,劉昌明帶張元去一趟善璉。

    早上依舊是陰雨綿綿,直到汽車出了杭城,上了高,氣才開始轉晴。

    張元跟劉昌明坐在巴車的第一排,車上坐滿了人,大多是四五十歲的婦女,她們用善璉本地話大聲地聊。

    張元一直在望著車外,這個季節的江南是他的最愛,高公路邊到處是**的各種植被,鬱鬱蔥蔥,時不時還能見到幾棵有些年歲的桃樹或梨樹,姹紫嫣紅。

    車子開了一個半時,下了高,開進一條雙車道的路,兩邊都是農田。

    一叢叢的油菜花之間,看得到農民辛勤勞作的身影,坐在車上也能聞到非常濃鬱的花香。

    之後油菜花越來越多,一座鎮開始隱隱約約地從這片油菜花海中浮現出來。

    善璉鎮舊時其實是一個島,水網密布,在鎮內有東南西北四座橋聯絡市廛、形如束練,所以得名“善練(璉)”。

    不過到今,隨著人口的增長,原本的島風貌早已消失,水網被填埋,鎮裏也興建了四五條主幹道,形成好幾個“井”字。

    他們在湖筆路下車,然後坐了一輛三輪車。

    從汽車站出來後,穿過幾座橋,就進入善璉的鎮中心。

    不得不,這裏確實有“中國筆都”的氣象,除了主幹道冠以“湖筆路”之命以外,善璉的路燈也都是毛筆的形狀。

    更讓張元頗為震驚的是,街上雖然行人稀少,但路邊的筆店鱗次櫛比,店門口曬著的都是白花花的羊毛,一眼望去,相當壯觀。

    在顛簸的三輪車上,劉昌明跟張元聊起了善璉做筆的曆史。

    這裏的人們奉秦朝著名將領蒙恬為“筆祖”。

    相傳當年蒙恬將軍跟隨秦始皇東巡經過善璉,與住在善璉西堡村的女子卜香蓮相戀。

    夫妻倆共同製筆,傳授給村民,於是西堡村民世代以製筆為業,奉蒙恬為“筆祖”。

    他曾對毛筆進行過一係列改良,如將原筆頭紮在筆杆外麵,改成納入竹管內部,又將戰國時期流行的兔毛改成剛柔相濟的鹿毛和羊毛,達到書寫流利的目的。

    湖筆興盛於元朝,伴隨著江浙地區的經濟展,文化興起,人們對毛筆的需求變得極大。

    離人文勝地蘇杭都不遠的善璉,享有得獨厚的地理優勢,無論是取杭嘉湖一帶的山羊毛做筆尖,還是用餘杭一帶的山竹做筆杆,都很便捷,且質量有保證。

    更為難得的是,當時在湖城有不少文人墨客都特別鍾意字畫,包括大書法家趙孟頫在內,都進一步對湖筆工藝進行了加工和完善,使得它越來越適合書寫、繪畫。

    經過近千年的延續,湖筆逐漸成為鎮的支柱產業。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