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寶秘術

第三四五一章 意外收獲(2/2)

    沒有透視眼的人,絕對是輕易不會把這龍袍裁開去看的。

    但張元不一樣啊。

    他因為地氣的關係,感覺非常靈敏,分明看到這龍袍某處散出特殊的光澤,與龍袍整體截然不同。

    將那個位置翻開,他心翼翼地觸摸了一下,然後就直接開啟鑒字訣的透視能力了。

    就算他是鑒定大師,如果沒有透視能力的話,這也是不可能一眼就看穿裏頭放著什麽東西的。

    “團扇?”

    中國人似乎是一個喜好“圓”的民族。

    古人認為,圓地方,圓,是從開始到結束,代表外在自然運動的一麵,星辰流轉,日月明晦。

    而“圓月”作為“圓”的直觀體現,則象征圓融、圓滿之意,意味著完美無缺。

    唐《唐人宮樂圖》隨著時代的展,思想觀念的轉變,人們開始將“圓月”的元素融入到生活中,從園林設計中的月洞門,不斷展到家具的設計,月洞門架子床、月洞門博古架、月牙凳等紅木家具造型都是由“圓月”演變而生。

    除了這些方麵,“圓月”也演變為一種更加貼近生活的形式——團扇。

    據《杖扇新錄》中記載:近世通用素絹,兩麵繃之,或泥金、瓷青、湖色,有月圓、腰圓、六角諸式,皆倩名人書畫,柄用梅烙、湘妃、棕竹,亦有洋漆、象牙之類,名為“團扇”。

    先秦時期,扇子多用竹片或羽毛製作,缺乏審美元素。

    到了漢代,隨著絲織業開始展,先是出現了“紈扇”,因用潔白細絹製成,故又稱之“絹扇”。

    製作除了用絹外,材料也可用綾、羅、紗等絲織品,又因其“團團如明月”,故稱為“團扇”。

    西漢女作家班婕妤的《怨歌行》中寫道:“新裂齊紈素,皎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自比秋扇,感歎自我冷落,命運淒慘,後人因此也以“秋涼團扇”作為女子失寵的典故。

    而在唐代《唐人宮樂圖》中,畫麵中央是一張大型方桌,後宮嬪妃、侍女十餘人,圍坐、侍立於方桌四周,團扇輕搖,品茗聽樂,意態悠然,全然是另一種景象。

    古時,團扇的使用也不僅限於女性,宋代的《十八學士圖》,畫中四人一人握團扇,一人執塵尾,一人盥手回眸,另一人則袒衣立於後,眾人皆專注凝視畫幀,神態悠雅閑適,似沉醉與畫幅景境之中,可見團扇此時則作為人們悠閑賞玩之物。

    團扇曆史悠久,但卻不易保留。

    由於大部分團扇不能收合,礬過的絹又脆,因此成扇存世量非常稀少。

    清乾隆時期的一柄長5.7厘米的象牙絲編織菊蝶圖畫琺琅柄宮扇就拍出了.4萬元的價,令人咋舌不已。

    而有意思的是,這把藏在龍袍裏麵的團扇,與之前拍賣的這件象牙絲兒編織的團扇幾乎就是如出一轍。

    甚至讓張元不得不懷疑,這壓根就是同一件東西。

    現在可以確定的是,這團扇肯定是真的,而且時間可以追溯到乾隆年間。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