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寶秘術

第三四五零章 龍袍(2/2)

    而觀眾在影視劇中看到的皇袍,更多的是屬於常服或便服這一種類。

    在清代皇帝的幾大類服裝中,朝袍是皇帝在登基、大婚、萬壽聖節、元旦、冬至、祭、祭地等重大典禮和祭祀活動時所穿的禮服,根據不同的季節,又有四季適用的皮、棉、夾、單、紗多種質地,顏色也並不是隻有人們普遍認為的明黃色一種,而是有明黃、紅、藍和月白(淺藍)四種顏色。

    按清朝《大清會典》規定,皇帝的朝服一般“色用明黃”,還用於禦殿朝賀及地壇祭地、先農壇和祭太廟等場合。

    至於其他顏色朝服的穿用,則在祭和壇祈穀時用藍色,日壇朝日用紅色,月壇夕月時用月白色,即淺色藍。

    那麽,作為皇帝吉服之一的龍袍,上麵是布滿了龍的圖案嗎?

    其實,龍袍上除了龍唱“主角”之外,還充滿著形形色色的“配角”,甚至連平時人們不大喜歡的蝙蝠也在其中。

    盡管滿族統治者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不想被漢化,但為了加強其**統治,由漢民族創造的服飾等級製度還是被滿清統治者所接受,體現在龍袍上,寓意最深刻的卻是十二章紋樣。

    即使它們的麵積相對很,再加上清代帝王禮服色彩鮮***案豐富,使人們忽略了這擁有悠久曆史、蘊含豐富的紋飾。

    其實十二章紋包含了至善至美的帝德,象征皇帝是大地的主宰,其權力“如地之大,萬物涵複載之中,如日月之明,八方照臨之內”。

    除了以龍袍為代表的吉服之外,清代皇帝的禮服、常服、行服中都不乏漢民族文化的印記,我國傳統服飾的一些特征其實在滿清統治者的服飾中得到了一脈相傳。

    龍袍十二章紋包括: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

    十二章紋展曆經數千年,每一章紋飾都有取義,日、月、星辰代表三光照耀,象征著帝王皇恩浩蕩,普照四方。

    山,代表著穩重性格,象征帝王能治理四方水土。

    龍,是一種神獸,變化多端,象征帝王們善於審時度勢地處理國家大事和對人民的教誨。

    華蟲,通常為一隻雉雞,象征王者要“文采昭著”。

    宗彝,是古代祭祀的一種器物,通常是一對,繡虎紋和譐紋,象征帝王忠、孝的美德。藻,則象征皇帝的品行冰清玉潔。

    火,象征帝王處理政務光明磊落,火炎向上也有率士群黎向歸上命之意。

    粉米,就是白米,象征著皇帝給養著人民,安邦治國,重視農桑。

    黼,為斧頭形狀,象征皇帝做事幹練果敢。

    黻,為兩個己字相背,代表著帝王能明辨是非,知錯就改的美德。

    清代皇帝的衣料由內務府廣儲司擬定式樣顏色及應用數目奏準,對緞匹長闊尺寸、質地、花樣、色澤都有明確的規定。

    如檔案中的“敕諭”多次記載要求官局所織緞匹“務要經緯均勻,闊長合適,花樣精巧,色澤鮮明”,如質量不合格,需補賠罰俸或受鞭責。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