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寶秘術

第三四三六章 罪人(三)(2/2)

    盧芹齋在中國的活動力很強,上有隻手遮,下有嘍囉遍地,他的前東家張靜江是這個係統的核心。

    對自己的古董商生涯,盧芹齋曾矯情地總結:

    如其他所有熱愛藝術的人一樣,我從事文物交易一直胸懷世界。與此同時,我深信藝術品是沒有國界的。文物走遍全世界,就像無聲的大使一樣,讓世人了解並愛上中國文化。

    這話的是很好聽,特別冠冕堂皇,可是誰都清楚,盧芹齋要的是錢,根本就不會在乎什麽藝術。

    他更不會在乎什麽國家。

    在這種人眼裏,給他錢的那些老外才是他的祖宗。

    為了在西方拓展生意渠道,盧芹齋先從“啟蒙”做起,對西方買家進行文物鑒賞力的教育。

    世紀初的時候,除了洛克菲勒家族和弗利爾等幾名大藏家外,美國公眾對中國藝術一無所知。

    當時的西方藝術品市場魚目混珠,來自中國的藝術品都是些專門為了滿足西方人審美趣味的作品,於是市場充斥著搔弄姿、自曝其醜來博取目光的物件,所以即使是有品位的鑒賞家,也很難有機會欣賞到真正高水準的中國藝術。

    盧芹齋決定走高端路線,他決心要讓西方人見識真正的中國文化,即佛教壁畫、雕塑、古玉器和青銅器的美與價值。

    然而真正的原因還是這些東西更值錢,更好出手。

    盧芹齋的精明之處在於,他並沒有為了硬銷試圖改變西方受眾的審美趣味,而是創造了一係列歐洲化的詞匯來解析中國的藝術品。

    既然當時的西方認為,中國藝術受到了古希臘風格的影響,盧芹齋在描述佛像時就會用到“平衡”“對稱”“協調”等術語,這都是當時在分析希臘、羅馬雕塑時常用的概念。

    在盧芹齋的讚助下,幾位國際著名的藝術學者開始製作中國文物圖錄,圖文並茂的對中國藝術進行新的詮釋。

    盧芹齋從文物“掘者”一躍成為中國文化大使,在西方獲得了中國藝術史言的權威地位。

    他的古董店也成了文物界群英薈萃的沙龍,專家們會相約而來,品評、把玩新亮相的器物。

    推開盧芹齋的店門,時常能碰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館長等人,他們可能正在一件新到的畫軸麵前爭論的麵紅耳赤;或是英國的大維德爵士夫婦,倆人鼻梁上都架著眼鏡,正圍著新出土的青花瓷,仔細研究著瓶底的官窯年款;可能還有賓大博物館的館長,正安坐在桌前,端詳著一尊剛從陝州運來的唐三彩馬……

    198年,對於盧芹齋而言是碩果累累的一年,他獲得了法國榮譽軍團勳章,又在巴黎一片簇擁歡呼聲中開了新的畫廊“彤閣”,其富麗堂皇堪比宮殿,充滿了神秘的東方情調。

    盧芹齋的友人遍及世界各地博物館,他在開展古董交易期間也大力支持了不少博物館的展。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