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寶秘術

第三四三二章 琺琅表(2/2)

    此時西方的貨品要想進入中國市場就隻能通過這個的港口或采取另一種方式——通過覲見皇帝這一“高端路線”將商品作為貢品帶進中國,於是西方大量精美的手工藝品被直接送到了皇帝的麵前。

    皇上一個人當然也玩不了這麽多物件,許多玩意又被賞給臣子,諸如座鍾、懷表這一類在當時被清人視為“奇技淫巧”的物件就在高端人士中流傳開來。

    從那時起,中國就與鍾表結下了不解之緣。

    而在這些表中,又以琺琅表最受青睞。

    追根溯源,琺琅技藝和琺琅器最初是從中東等地區傳入我國。

    琺琅的主材是將硼砂石英、長石和氟化物等礦物質研磨燒製成的如釉一般的物質,在曆史上多稱“法藍”、“佛郎”等。

    明朝景泰年間,盛行將礦物質碎化處理調製成特殊藍色的塗料敷於器物上,這就是“景泰藍”。

    寬泛地來講,景泰藍和琺琅製作工藝、原料極為相似,怎樣區別呢?

    簡單地來講,琺琅器能透色觀底,而景泰藍則不透底。

    張元從雞老板手裏弄到的是一支腕表。

    大概是因為這腕表顯得有些不倫不類吧,對於不懂這方麵文化的雞老板來,這東西就是假的,就是騙人的。

    該腕表充滿中國元素,表盤圖案靈感來源紫禁城九龍壁。

    九龍壁建於清乾隆三十七年,設計隱喻對皇權與九五至尊的景仰,采用製作過程十分複雜的琉璃瓦,每片瓦至少需要十六道工序及四十九的時間才能窯燒完成,且失敗率極高,故有“一瓦一銀”的法。

    該係列腕表一共九枚,表殼采用18k白金材質,表盤運用彩繪琺琅技術打造,全球限量九套,極具收藏價值。

    琺琅表和琺琅鍾雖早至明朝就流入中國,但明皇室的珍藏遠遠不及清朝皇帝。

    清自康熙雍正兩朝起,西洋鍾表便深受皇族青睞。

    歐洲的傳教士和有實力的商人帶來了許多造型精美,功能繁複的鍾表,eduardBve甚至於18年在廣城創立了自己的鍾表品牌——“播喴”。

    當時帝都很多上流社會的官員富商,家中都會有一座西洋鍾或一隻懷表,中國近代曆史上最具爭議的人物之一清代重臣李鴻章還是“播喴”表的“粉絲”。

    18世紀末,清王朝在中國已經曆了長達百年的統治。

    客觀的來,清朝皇帝的總體素養在中國曆代皇帝中算是比較高的了,且誕生了康熙、乾隆曆史上比較著名的帝王。

    滿人在入關之初,就吸取了明王朝覆滅的教訓,各代皇帝勵精圖治,到了乾隆中後期,中國已經成為了世界上最富足和強大的帝國。

    人口過了億,其中帝都、廣城、杭城、蘇城等城市已成為擁有5萬以上居民的世界級大城市。

    農作物總產量位居世界第一位,手工、冶金、采礦、紡織等產業都位居世界前列。

    當然,在封建社會,財富總是聚集在少數人手中,於是富庶的中國高層人士成為了當時世界鍾表市場的最大買家。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