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寶秘術

第三三七二章 商周重器(一)(2/2)

    很快,一件青銅器映入眼簾。

    “這是一件古盉,也就是古代盛酒器,或是古人調和酒、水的器具,即用水來調和酒味的濃淡,如同現今的雞尾酒。

    商朝貴族飲酒之風頗為盛行,所以商代青銅酒器盛行,並往往舉行隆重的儀式,祭祀時也是禮器,所以商代酒器十分達。

    公元前146年,武王伐商後,周人認為商的亡國是由於統治者溺在酒中,所以周代禁酒。”

    王麻子似乎是要告訴張元,自己不是白癡,是懂這些東西的,希望張元不要把他當傻子,有些東西,價格上還是要注意的。

    張元笑了笑,對於他的話,並不是很在意。

    越是不懂的東西,其實有些人才越是想要著急去證明自己懂。

    他覺得王麻子對於青銅器,估計也是個外行,搞不好還能再狠狠地砍一次價。

    盉的形狀較多,一般為侈口,深腹,有蓋,頸、腹間前有一斜置的流,後有鋬,下有三足或四足,蓋和鋬之間有鏈相連接。

    青銅盉出現在商代早期,盛行於商晚期和西周,流行到春秋戰國。

    我國古代青銅器從商代晚期開始,造型特點是形製敦厚凝重,精美華麗;紋飾繁複,圖紋威嚴神秘,多為雲雷紋、饕餮紋、夔龍紋、動物紋及幾何形圖案;銘文蒼勁古樸,一般字數較少。西周大致秉承商代舊製而略有變化。

    從青銅器造型藝術角度來看,青銅禮器最為引人注目,禮器是宗廟中和宮室中陳設的器物,使用於各種祭祀、宴饗和典禮儀式的場合,古人認為祭祀和打仗是國家頭等重要的事情,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禮器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和祭祀有關的器物,目前青銅器中最多最重要的也是宗廟中使用的器物。

    在許多青銅器的銘文中,宗廟中的許多禮器稱為“寶尊彝”,尊彝就是禮器的通稱。

    禮器有的是不能夠動的,所謂“重器不出門”,就是對家族有重大意義的器物如不能保住,就意味著一個家族的消亡。

    199年月東山省昌邑市塔爾堡鄉上河頭村村民種樹挖坑時出土一青銅盉(見圖),經專家鑒定為商代晚期,距今7餘年。

    原為器蓋組合,蓋已失。足至口沿通高5厘米,重.千克。

    而張元手中這件青銅盉色澤黃綠,器壁厚重,造型別致,圓口侈沿,鼓腹。

    無蓋,為束頸,腹、脛部飾饕餮雲雷紋,一側有鋬,上接脛部,下聯腹中,鋬作牛狀,雙角歧出,兩耳翼分,兩目瞠圓,卷曲附在器壁上。

    近口沿處上側有橋型鈕,位於牛正中,作串聯器身與器蓋銅鏈之用。

    前有管狀流斜置上腹部。

    領部飾三組夔鳳紋,共六個單元,每組兩兩相對,四周有弦紋作框欄,襠微內收,三柱足。

    腹部為象的變形紋飾,高額、豐耳、碩眉、橢圓目、方潤口,取仿自然界的大象,器足漸下內斂,應作象三長鼻卷舒傾垂觸地,長鼻正可塑為銅盉的三足,在國內亦為少見。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