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寶秘術

第三三三七章 手爐和香筒(2/2)

    劉老頭收藏的這隻香筒高5.5厘米、口徑8.7厘米,為中空的圓柱形,上下兩端各配有圓台形的筒蓋和底座,直徑為1.5厘米。

    香筒渾身上下有許多不規則的孔洞,正是根據黃楊木自身所長的樹癭、樹孔和樹洞製成,它們的直徑僅有.5厘米,大的有4.7厘米,有的像黑熊的眼睛,有的像蝴蝶的翅膀,有的像河馬的嘴巴,有的則像山洞,總共有餘處之多。

    其實,這隻香筒上因為孔洞的聚集而形成的圖景便有意模仿太湖石和珊瑚石,以其奇形怪狀、醜陋猙獰、崢嶸嶙峋,而展現出別樣的藝術之美。

    其實在這根黃楊木上,原本並沒有這麽多孔洞,隻不過製作者因材成型,根據上麵遍布的孔洞而刻意營造出這種凡脫俗的意境。

    然而不懂這種美的人,便會覺得這東西醜陋無比了。

    實際上,《莊子》裏記述有一棵大櫟樹,它的樹蔭可以遮蓋幾千頭牛,樹身有百丈寬,比山頂還高出十來丈,光能造船的樹枝都有十來根,可是這棵樹是“不材之木”,“以為舟則沉,以為棺槨則腐,以為器則毀,以為門戶則液槾,以為柱則蠹”,簡直一無是處。

    不過,在木匠眼裏無用,未必就真的一點用處都沒有,它可以乘涼,可以登高,可以望遠,“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何其美哉!

    而這根黃楊木,在木匠眼中,原本就屬於此等“不材之木”,你看它長得極其醜陋,上麵布滿蟲孔和蟲洞,還有許多木癭,要製作家具太細,製作木雕不成形,做成支撐不結實。

    誰知,經過工匠的奇思妙想,竟然製成了一隻香筒。

    而這香筒,就是陳老大手裏頭拿的那件。

    香筒是我國的一種古老工藝品,不僅在我國,在韓國、日本也很常見,它是淨化空氣用的,在古代也是一種祭祀用具。

    明末畫家文震亨所著的《長物誌》中,有“香筒”條,言“香筒舊者有李文甫所製,中雕花鳥、竹石,略以古簡為貴,如太涉脂粉或雕鏤空故事人物,便稱俗品,亦不必置懷袖間”。

    看來,香筒最上品為山水花鳥,如果是人物故事便落了下成。

    香筒,不了解的人以為是盛放根香用的,其實不然。

    在古代,根香較少,那時多為香料,而盛放香料的另有器具,便是香盒。

    香筒類似於香薰,把香料或者香味比較濃厚的花朵放在香筒之內。

    香筒一般為鏤空雕,所以,香氣便通過這些孔洞飄散出來,使得室內芬芳馥鬱,香氣撲鼻,暗香浮動,濃香漂浮,這樣一來,便起到淨化空氣的效果。

    明代大文豪馮夢龍編《掛枝兒》曲,其中有“香筒”詩,雲“香筒兒,我愛你玲瓏剔透,一時間動了火其實難丟。溫溫,香噴噴,攏定雙衣袖。隻道心腸熱,誰知有空頭。少了些的溫存也,就不著人的手”。

    寫得極其香豔,卻也無比傳神,不僅寫出香筒之形態,更寫出香筒之神韻。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