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寶秘術

第三三三六章 代幣(2/2)

    陳老大問道。

    劉老頭雖然一個字兒都覺得身體疼痛難忍,可是沒辦法,為了自己的孫子和孫女,他不得不把自己知道的事情都出來。

    他:“臨安是當時南宋的國都。‘

    臨安府行用’規定了這種錢牌的流通範圍限於臨安府,是一種代用幣,其鑄行是與當時會子的貶值有很大的關係。

    紙幣的貶值造成了貨幣信用危機,人民開始拒用紙幣,而且當時的會子大麵值多,麵值少,使用極為不便。

    同時,市場對銅錢的需求大增,銅錢常常供不應求,經常生錢荒現象。

    為了維持正常的商業活動,當時城裏的官員們明令禁止銅錢出城。

    城市內外貿易流通隻得依賴紙幣。

    而大額的紙幣投入市場,有不便找零之弊,於是就產生了錢牌這種代用幣。”

    “聽不懂,不過這東西值錢嗎?”

    陳老大聽劉老頭講得頭頭是道,覺得不應該是胡亂的,隻是他更關心的,當然還是這玩意兒到底值不值錢。

    “還是值點錢的,這幾枚代幣比較稀有,一枚大概能值一兩百美金。”

    劉老頭一五一十地道。

    “就這破玩意兒居然還挺值錢啊,阿三,把這屋子裏頭所有的古錢幣都收起來,一個也不要放過,待會兒全部拿到車上去。”

    陳老大高興地道。

    “知道了,老大。”

    阿三開始忙活了起來。

    這個時候,陳老大又拿了一件東西去給劉老頭看。

    “這個是什麽?”

    “這個叫手爐,是明朝的。”

    劉老頭大概是真得沒轍了,雖然看著這麽好的東西被陳老大拿在手裏隨意擺弄非常心疼,可是再心疼,也比失去親人好受一點。

    “手爐什麽東西?”

    手底下的人正在房間裏收拾東西,所以陳老大完全有閑時間聽這劉老頭的解釋。

    因為他必須得搞清楚這些東西究竟值不值錢。

    就算他不懂古董,可是也能從劉老頭的話裏頭聽出一些端倪來。

    “手爐,其實是由‘火爐’演化而來,火爐便是往銅製的爐子裏放些碳,讓火燒得旺旺的,這樣大家圍著火爐坐下,邊取暖邊聊侃大山,其樂融融。

    清代文學家王永彬寫過一部品文書籍,就叫《圍爐夜話》,唐代大詩人白居易也寫過‘綠蟻新醅酒,紅泥火爐。晚來欲雪,能飲一杯無’,寫給劉禹錫,讓他沒事兒可以過來聊聊。

    漸漸地,古人有感於手冷,便把火爐做得更精致,蓋上罩子,提在手上,或者捧在手裏,或者籠在袖內,便演化成‘手爐’,所以,手爐也叫‘捧爐’或者‘袖爐’。

    你手裏拿著的這就是一隻明朝時的手爐,呈四方盒狀,有花卉紋的罩子,有可以手提的手柄,它長11厘米、寬5.5厘米、高6.7厘米,材質為紅銅,為當時的製爐名家張明岐先生打造。

    整個手爐巧玲瓏,精巧美觀,做工很是精細,罩子上麵有很多花卉組成的紋理,有牡丹繁花紋,有五星花瓣紋,有樹葉紋,中間是曲折道路紋。”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