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寶秘術

第三三三三章 得之不易的青銅器(1/2)

    後來人們之所以把夔當作“一足人”,是因為上古時期還有關於夔的其他傳。 . .

    一種傳稱夔是“狀如牛”的怪獸。

    據《山海經·大荒東經》記載:“東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裏。其上有獸,狀如牛,蒼身(青灰色的身子)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黃帝得之,以其皮為鼓,橛以雷獸之骨(用雷獸的骨做鼓槌),聲聞五百裏,以威下。”

    這個流波山“一足夔”的傳,是黃帝戰蚩尤神話的一節,《繹史》卷五引《黃帝內傳》稱,當年黃帝戰蚩尤時,玄女為黃帝製作了夔牛鼓八十麵,一麵鼓可聲傳五百裏,八十麵鼓一齊敲,鼓聲可傳至三千八百裏。

    清吳任臣《山海經廣注》引《廣成子傳》稱,蚩尤銅頭鐵齒,可咬碎石頭,能飛上半空,走險要的山道。

    黃帝以夔牛皮做成鼓,九次擊鼓製伏蚩尤,使蚩尤不能飛走,最終被擒殺。

    不過,更多的傳稱夔是龍蛇狀的怪物。

    《文解字》稱:“夔,神魖也,如龍一足,從夊。象有角、手,人麵之形。”

    魖,古書上指能使財物消耗的鬼。

    字從夊,是一足之象,如龍,則有角可知。

    這個夔,顯然與《山海經》所記載“狀如牛”、“聲如雷”的無角夔不同,是神鬼類的怪物。

    古籍中常“夔魖”連文,如漢代張衡的《西京賦》稱:“殘夔魖與罔象,殪野仲而殲遊光。”

    薛綜注曰:“夔,木石之怪,如龍有角,鱗甲,光如日月,見則其邑大旱。”

    按薛綜的法,夔又變為旱魃了。

    《莊子·秋水》還講過“一足夔”和蚿(多足動物)的故事,夔對蚿:“吾以一足趻踔而行,予無如矣。今子之使萬足,獨奈何?”

    這段的意思是:我用一隻腳跳著走路,如此簡單快樂地行走,有誰比得上我。你用一萬隻腳走路,豈不是太辛苦,何苦呢?

    在《國語》、《左傳》等書中,夔或為怪獸,或為國名,或為地名。

    指稱的不同,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混亂。

    也許是因為有關“一足夔”的傳曆史太悠久了,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已經開始把帝舜時的“樂正夔”和“一足夔”混淆起來。

    據《呂氏春秋·慎行論·察傳》記載:“魯哀公問於孔子曰:‘樂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樂傳教於下,乃令重黎舉夔於草莽之中而進之,舜以為樂正。夔於是正六律,和五聲,以通八風,而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想多找幾個人),舜曰:‘夫樂,地之精也,得失之節也,故唯聖人能為和。和,樂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可見人們之所以把“樂正夔”和“一足夔”相混淆的另一個原因,是誤解了帝舜“若夔者一而足矣”這句話,原來帝舜的原意是:像夔這樣的能人,有一個已經足夠了。

    孔子博學多才,澄清了這個問題。

    顯然,商周青銅器上的“夔紋”,不會是“樂正夔”的形象。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