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寶秘術

第三三二九章 乾隆帝的珍藏(2/2)

    視膽瓶為聖物,即使被風雨浸過的憔悴柳枝,也不能隨便插入膽瓶中;蘭廷瑞的《枕上口占》絕句“膽瓶滴取梅花水,已被霜風凍作冰。”

    在詩人眼裏,膽瓶裏滴出的水也是蘊含梅花香韻的,幾乎都到了癡醉的地步。

    今重點要乾隆爺書齋常供的這隻膽瓶。

    這件膽瓶僅僅一眼看去,就給人一種凝重沉穩感,是南宋官窯中的精品。

    從乾隆的那詠歎詩中可以證實,此瓶原來流落民間,被清宮現選入宮中應在乾隆晚期。

    這現象對古玩界存在的痼疾起了很好的針砭作用:即“是用眼睛辨真偽還是用想象判東西”。

    流落民間的宋官窯膽瓶被清宮選定,成為亁隆帝的案前清供,不得不佩服乾隆帝不拘一格選物鑒古的眼力。

    有人這是幫乾隆爺掌眼人的眼力之高,但再高最終還是要乾隆定奪的。

    有一點是不爭的事實,即他們都不是憑想象看東西,是以物品的質為鑒定依據,至於它原在何處,或者在何人手裏都並不重要,隻要東西符合時代的各項特征,就要毫不遲疑地加以肯定。

    這是值得借鑒的實事求是的鑒定作風。

    如果乾隆帝那時也迷信“傳承有序”,那這隻膽瓶也一定遭冤殺了,不可能被選入宮中,更不可能成為乾隆帝的案頭清供。

    有些人都不會轉彎想一想,博物館的東西來於何處?

    實際上大多來自民間。

    乾隆書案前的這隻宋官窯膽瓶來自民間;揚城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元藍釉白龍瓶來自民間;大英博物館內的大維德展廳中一對元青花象耳瓶來自民間……

    博物館本來就不生產古董,而一些人在鑒定當中連最起碼的常識都沒有,實在迂腐得可笑。

    幸虧乾隆帝沒有沾上“想當然”看東西的陋習,此宋官窯膽瓶才得以從坊間攬入宮中,而且甚得寵愛,常置書案之側,插花清供,朝夕相伴。

    如今張元在這裏才能見到它的倩影。

    否則,很可能在漂泊中灰飛煙滅了。

    乾隆對這隻曾流落民間的膽瓶的癡愛,毫不掩飾,在詩中歎道“膽瓶,紙槌瓶,皆瓶式最佳者。”

    因此,清宮不但收藏曆代膽瓶,也讓禦窯廠仿製類似的膽瓶。

    其實,雍正時景德鎮禦窯已生產各種膽瓶,有粉彩、琺琅彩和單色釉等品種,還將膽瓶之型略加改造,原來十幾厘米的擺件現製成四五十厘米的陳設器。

    拉高拉細了瓶頸,雖增強俊秀的身形,但少了些原有的質樸。

    甚是可惜。

    為什麽曆代文人會那麽地喜愛膽瓶?

    其中除了膽瓶特具的質樸厚重、敦實簡約之型外,可能與膽的聯想不無關係。

    誇男兒敢於擔當的品質,用有膽有識或膽略雙全;遇到危險,能豪氣膽邊生;讚朋友間情誼之深,用“肝膽相照”;誇對事業的執著用“赤膽忠心”……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