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寶秘術

第三二三一章 皇家陶瓷(二)(2/2)

    麥爾的自然風格花卉,搭配彩色及金色裝飾的手法,全部符合皇宮廳堂的色調及室內裝潢。

    自菲特列大帝將kp瓷器提升為皇家外交贈禮後,形成普魯士王國的傳統。

    kp瓷器從此成為俄羅斯、法國、英國、西班牙、北荷蘭、瑞典等各國宮廷收藏的珍寶。

    後來的普魯士君王,均用kp瓷器來點綴宮廷的裝潢,或是拿來炫耀。

    菲特列?威廉二世執政期間,kp開始定期參加學院展覽,工坊藝術家因而得以參加藝術教育機構舉辦的課程,開創古典主義的藝術作品。

    菲特列?威廉三世統治期間,kp瓷器達到藝術上另一高峰,特別是彩繪技術上的突破,例如瓷器表麵搭配最精巧的金色裝飾、模仿寶石或金屬材質以及馬賽克鑲嵌細工等,帶領觀賞者透過奢華的感官世界,進入洛可可風格後的另一個新紀元。

    藝術愛好的菲特列?威廉四世掌政期間,特別為鍾愛愛的兩座皇宮,重新訂製菲特列大帝曾經使用的皇家瓷器餐具組,讓古典主義中失去光華的洛可可獲得嶄新的生命和評價。

    184年以後,市民階級在經濟上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委托訂製日常用品的人數與日俱增,純欣賞用的藝術品的需求同樣提升。

    與普魯士國王有百餘年曆史淵源的kp瓷器,也逐漸進入尋常百姓家。

    尊重傳統和越時代,為kp奠定深厚藝術基礎。

    在不斷挑戰和撞擊出新的方向下,kp時時處於潮流尖端,勇於開創當代的風格與精神。

    18世紀,kp設計嚴守古典主義樣式風貌,後半葉則展現自身獨特的原創力,並融合菲特列大帝時代所影響的建築風格,及建築相關的裝飾藝術。

    19世紀後,kp的作品除形塑各種樣式及裝飾花紋外,還特別包括金雕、花卉彩繪及城市景物等,因而躍上歐洲瓷器製造的頂峰。

    至19世紀晚期,kp創作偏向於曆史主義的富麗彩飾,喚醒人重新認識精美的彩繪、具前瞻性的釉料使用技術,以及在花卉與風景繪畫上,以營造溫和氣氛的畫風。

    世紀,kp開創劃時代的藝術趨勢。

    1919年,因曆史的淵源更名為“國立瓷工坊”,正式成為國營企業。

    但在瓷偶、器皿設計、餐具塑型、彩繪創作等作品的表現,依舊持續亮眼;

    無論重製傳統及創新作品,都備受讚賞,例如“純樣式”的「“純潔”餐具組、巧妙融合創痛與創新的「自然風格」餐具組,使其在國際舞台上居於屹立不搖的地位。

    最值得讚佩的是,二次大戰後三十年,kp投注無數心血,將其過往已“遺失”曆史資料、檔案、範本、圖書館等珍貴資料,運至“kp瓷器博物館”。

    1981年,這些跨時空的珍貴文獻和藝術品,呈現在世人的麵前,也重振柏林身為文化及藝術之都的名聲。

    如今一想到德國名瓷,eissen和kp先浮上人們的腦海。

    前者是歐洲展瓷器之濫觴,而崛起於差不多時代的kp卻是由雄才大略的普魯士皇帝一手培養興起,直至今年度過5歲生日,合作對象皆為以皮革出名的BV、跑Bugai等級名牌,尊貴氣勢無人能敵。

    kp的演進史,就是藝術史,也是人類崇尚工藝與美的證明。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