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寶秘術

第三一七四章 瓷藝(2/2)

    現在日本偷取中國的瓷器技術,其實就是為了全麵將中國踩在腳下。

    武田晴子拿出來的這三件秘色瓷,張元猜想多半可能都是贗品,而且是日本通過技術研究出來的贗品。

    他沒有使用鑒字訣的情況下,完全無法分辨這東西的真假,因為模仿的實在是太好了,就連做舊也是頂尖的。

    三件東西,都是盤子,從造型和顏色上來看,都非常相似。

    這第一件張元甚至曾經在博物館看到過。

    這東西就是五瓣葵口凹底斜腹秘色瓷碟。

    侈口平折沿,呈葵口形,5個三角形曲口下有內凸外凹線,使口沿和碟身自然形成五瓣。

    器身斜腹中間微外折,器底為凹底並有支燒痕跡。

    碟內身通體施有綠色釉,外壁留有絲綢包裹痕跡。

    高4厘米,腹深.4厘米,口徑5.厘米,底徑14.5厘米,重8克。

    釉麵光滑明快,釉層均勻,釉質瑩潤,給人以高雅柔和、素潔明快的感覺。

    最令人驚歎的是:巧妙的凹底器形設計,在光線照射下,碟內明澈清亮、玲瓏剔透,像盛著一泓清水,呈現出秘色瓷“無中生水”的視覺奇觀,令人歎為觀止!

    五代詩人徐夤曾對秘色瓷有過這樣的描繪:“巧剜明月染春水,輕旋薄冰盛綠雲。”

    呈現“無中生有,似盛有水”效果的秘色瓷還有另外兩件——五瓣葵口凹底秘色瓷盤、五瓣葵口大凹底秘色瓷盤。

    其他的秘色瓷器隱約也有水感,但相對較弱。

    通過細致的觀察對比,現“無中生水”的秘色瓷有一個共同特點,即器底部均為“凹底”。

    所謂“凹底”是相對於瓷器底部而言,由瓷器底部外側向內側凹進而出現一個窩狀。

    相應地從瓷器口處觀看,瓷器底部形成一個微的弧麵。

    這些碗碟最大的特點就是碗底外壁留有清晰墨跡的唐代仕女圖案。

    此圖在造型上注重寫實。

    仕女髻高聳,臉形圓潤飽滿,體態豐腴富態,亭亭玉立;穿著大袖紗羅衫,氣質雍容高貴,展示出盛世大唐皇家女性的華貴之美。

    手法上采用遊絲細線勾勒,均勻細膩,生動地表現出仕女所穿著綾羅綢緞服飾的飄逸風致和細膩柔軟的質感。

    同時,在其他的秘色瓷器上也現有仕女圖,這些仕女圖案是怎樣留在上麵的呢?

    這還得從現秘色瓷現場起。

    當時,考古工作者在地宮中室的漢白玉靈帳後麵先現了一個壼門高圈足銀香爐,下邊藏有金銀包邊的圓形檀香木盒子,裏麵有一個絲綢包裹,打開之後驚奇地看到秘色瓷均被繪有仕女圖案的薄紙包裹著。

    原來,秘色瓷作為佛骨舍利的供奉品放入地宮時,為了減少瓷器之間的摩擦碰磕,用了有仕女圖墨跡的紙來包裹。

    沒想到曆經千年,紙張已成灰片,但紙張上的仕女圖案印痕卻保留下來,這不但為研究唐代繪畫提供了實物資料,還為我們留下了珍貴的曆史文化遺存。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