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寶秘術

第三零八六章 找碴兒(2/2)

    複古是這個時期玉器雕琢的一個典型特征,從宮廷展示的玉雕器物來看,複古是乾隆時期玉雕的主流。

    這個時期的仿古玉器有鼎、尊、彷等。複古沒有錯誤,但過於追求古意,也在很大程度上限製了工匠們的創造性,特別是宮廷的玉雕作品,往往拘古而缺乏時代感。

    乾隆時期的玉雕與紅山和良渚文化的玉雕相比,沒有了動感和明快率性的特點,更缺少了人們簡約表達藝術語言的權利,這也是宮廷玉雕的時代特征之一。

    相反,從收藏的民間乾隆玉雕來看,工匠們的無拘無束的雕刻,再加上拋光等特點,無疑為那個時代的玉雕工藝,提供了活力和真實感。

    而我手裏的這對玉碗,卻完全沒有這種特點,對嗎?”

    本來張元是打算買了東西就轉身走人的,可是有人非要把自己的臉伸出來讓他打,那他自然不客氣了。

    “不錯,關於乾隆工,我倒也了解一下,除了三位所的特點之外,還有兩點比較重要。”

    莉莉婭的父親也是不甘寂寞,顯示了一下自己的學識。

    “其一,拋光十分精細。

    玉質的好壞,決定了這塊玉雕能不能拋光,隻有頂級的玉料,拋光後才能形成所謂的‘玻璃光’的效果。

    乾隆工的拋光是那個時期的典型特征,無論宮廷還是民間製作,以後則少見。

    乾隆時期,比任何時期的拋光都要好,那個階段,由於工具的改善、時間的充裕和不計成本,在玉器的製作方麵,往往是‘去髒留純’。

    玉的純淨度好和密度高,才可能形成所謂的高光效果,如果玉的密度不夠或有裂痕,一旦經過拋光,就容易顯露出玉的瑕疵來,所以,乾隆工的選材,是相對講究的,民間就有‘好玉有光’的俗語。

    拋光不止於表麵大部,連最的細部也不會遺漏,特別是極的細部,也充分的雕琢拋光,這是鑒定乾隆工玉器的一個方法。

    這對玉碗拋光雖然也不差,但實在很難玉乾隆工扯上關係。

    其二,乾隆工擁有比較繁瑣的匠氣!

    這個特點這也引來一個相對麻煩的問題,就是乾隆宮廷的玉器,力求薄、求細。

    因為那個時代,玉雕深受外來玉雕的影響,不計工本而力求精美。

    所以,許多留存的宮廷玉器,都以俏、薄、繁為特征,有的玉雕用‘薄如蟬翼’來形容,毫不過分。

    這就使玉器從實用器而轉為欣賞器,僅供達官貴人們觀賞,這一定程度上消弱了玉器的實用價值和普及。

    相反,民間的玉雕,卻吸收了這一時代的工藝特征,又減少了宮廷造辦處的匠氣,既有大氣和渾然成的特點,也有民間率性純真藝術語言的表達,從而成為玉器製作的巔峰。

    這兩對玉碗,在匠氣上並沒有那麽繁瑣,反而更加流暢自然。

    所以我可以肯定,它們不是乾隆工玉器。”

    話到這個份上,就連溫蒂和莉莉婭也覺得張元是看走眼了,花了一萬美金買了一件根本不值錢的東西。

    (未完待續。)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