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寶秘術

第三零三零章 專家就是有水平(2/2)

    武田晴子想要反駁,可是卻找不到反駁的理由,尷尬非常。

    “僅宋一代,就有宋早期和宋中期兩個時代截然不同的金裝定器。

    我收藏的多片北宋早中期蕉葉紋淺腹直口碗標本,應是宋早期定窯漏鬥狀匣缽覆燒工藝的器物,器型端莊,胎堅質薄,釉色溫潤,瓷質十分優良,大圈足,底足滿釉,為同時期定瓷精品。

    口沿多為唇口,也有少量撇口較的產品,其中一片標本,口沿有明顯豎列排紋,與器型、紋飾很不協調,分析認為應是鑲嵌金銀扣時,為防止滑脫而設。

    此類蕉葉紋淺腹直口碗,均為一器一缽的精細覆燒產品,該方法:既不節省空間,也不能批量生產,不同於傳統意義的定窯支圈覆燒工藝,而且瓷質優良、數量較少,芒口處理十分規整且很。

    通過鑒定,可以確定張先生這兩件金裝定器,都為宋早期的作品,這個時期的作品因為數量上,瓷質優良,芒口處理十分規整和,所以非常正規。

    在考古價值上,也是要高很多。

    剛剛我在鑒定的時候,已經特別注意這兩件瓷器有沒有豎列排紋了。”

    華裔教授這番話一出口,張元差點鼓起掌來。

    此人雖然人品太爛,可是這知識淵博程度,以及鑒定古玩的能力上,都是一等一的出色。

    席勒似乎也有些意外,本以為這個人是自己的兒子哈德介紹的,可能隻是一個沒有真本事的家夥。

    然而現在看來,情況並非如此啊。

    專家就是專家,實在是令人佩服。

    “《吳越備史》記載吳越錢氏於太平興國五年向宋進貢了‘金裝定器’件,太平興國二年定州的靜誌寺與淨眾院兩座塔基出土數件鑲金銀口的定窯白瓷。

    比之早些的江浙臨安公元895年錢寬墓、公元91年水邱氏墓出土數件金裝定器,那時定窯還沒有明墊圈式組合匣缽覆燒工藝,再次證明‘金裝定器’,不是為了掩飾芒口的瑕疵,而是一種深加工的高檔裝飾及文化現象。

    由此我認為宋早期的覆燒工藝是為了節省空間,防止器物變形,而到了宋中期之後,情況就有些變化了,這裏暫時不提了,咱們先宋早期的。

    我認為:此時期定窯的芒口金裝屬深加工產品,要比正燒瓷器高檔,由於覆燒變形極,金裝後滿釉無瑕疵,最為高貴漂亮。

    從早期金裝定器來看,部分產品有意采用覆燒工藝,是為了器物變形及容易鑲嵌金銀扣,從而達到尊貴華美,入奉宮廷。

    許多書籍以訛傳訛地講,金銀扣是彌補定窯‘芒口’的不足,出於無奈而明的一種工藝。

    這其實是將宋中期的金裝定器和宋早期的金裝定器弄混了。

    ‘芒口’,俗稱‘毛邊’,也叫‘倒扣芒茬’,一般指口沿無釉的瓷器,多由覆燒所致。

    以上兩件文物,皆北宋早期生產,並沒有出現芒口的情況。

    因為那時,墊圈式組合匣缽這一覆燒工藝還未明,起碼覆燒還未普及。”

    (未完待續。)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